斑禿的脫發現象是怎么樣的?吃斑禿丸真的那么神奇嗎?
2017-04-16
來源:網絡
斑禿的 脫發 現象是怎么樣的?吃 斑禿丸 真的那么神奇嗎?
世上沒有鬼,自然就談不上給人剃頭的“鬼”了,那為什么叫“鬼剃頭”呢?這無非是說明,頭發是在不知不覺中突然脫落,患者本人也不清楚頭發是什么時候掉的,脫發過程短暫、神奇罷了。
這種在無病、無痛、無癢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成撮成塊的脫發,醫學上稱為“斑禿”。中醫古籍中曾有油風、毛拔、發落、發墜、鬼舐頭等稱謂。祖國醫學經典著作《諸病源候論》中寫道:“人有風邪,有于頭,在偏虛處,則發失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古人所云“鬼舐頭”系指塊狀脫發而言,其脫落處或如銅錢大小,或如指肚大小,患處不痛不癢。同時,古人也知道,“鬼舐頭”非“鬼”所為,而是風邪侵襲正氣虛弱的人體而發病的,一旦風邪侵入頭部,而頭部陽氣不足,便致脫發。
在另一部古代醫著《醫宗金鑒》之《外科心法——油風篇》中,對斑禿是這樣寫的:“此癥毛發干焦,成片脫落,皮紅光亮…………俗名鬼剃頭。”可見,今日人們稱斑禿為“鬼剃頭”,還是有其出處的。
2、斑禿的脫發現象是怎樣的?
斑禿是以頭皮突然出現圓形、橢圓形脫發為特征。第一個脫發區可以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但常見于頭部。即斑禿一般多發生于頭皮,但也可發生在其他部位,如眉毛、胡須等處。
斑禿初時多為獨立的、局限性脫發,直徑約1~2厘米或更大,邊緣清晰。隨著病情的進展,皮損可逐漸增大,數目也逐漸增多,相鄰的皮損區可互相融合,形成大小形狀不一的斑片。病情若繼續發展,皮損可累及全頭,以致頭發全部脫落。此時,頭皮仍可保持正常外觀,是為全禿。嚴重的病例,除頭發完全脫落外,全身其他各處的毛發,包括眉毛、睫毛、胡須、腋毛、陰毛及全身體毛等,都會脫落,這種情況稱為普禿。
約有5%~10%的斑禿患者,其脫發呈逐漸進行狀,在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內,頭發可全部脫落而成全禿,少數患者可發展成普禿。但無論是斑禿、全禿還是普禿,絕大多數患者是以斑狀、完全、快速的脫發為特征。換句話說,斑禿是突然脫發的最常見原因。一般說來,多數患者在發生斑禿前是沒有預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脫發前有頭皮局部的異常感覺,如灼熱、刺痛、壓迫感、麻木感、蟻走感、瘙癢感等。部分全禿、普禿患者起病前身有疲乏無力、萎靡不振、聲音嘶啞、結膜充血等不適癥狀。
3、斑禿的臨床表現是怎樣的?
據估計,人群中斑禿的發病率小于0.1%;約有95%的斑禿患者病變僅局限于頭皮;男性斑禿患者中,約有10%的人胡須可受累,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其他部位的毛發亦可脫落,這些患者發展成普禿的機會較大。
臨床上,依病情的發展狀況,斑禿可分為三期。
(1)進行期:毛發、皮膚損害范圍日漸擴大,在禿發區周邊外觀正常的皮膚上,毛發疏松易抓落,有的折斷僅0.5厘米長;近頭皮的毛干萎縮,而無色素,末端毛發粗黑,呈棒槌狀,因而上粗下細,像驚嘆號(!)。禿發區常可見到一些毛囊的開口,部分毛囊口并見到黑點,這就是殘留在毛囊內變性了的毛塊塊,醫學上稱之為“尸毛”。
(2)靜止期:一般經3~4個月,斑禿可停止發展,并可長期保持原狀,禿發區周緣毛發附著相當堅牢。
(3)恢復期:脫發區開始生長毛發。新生的毛發大都纖細柔軟、顏色發白,類似毳毛,以后日漸粗黑,終于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一般見于禿發的時間長、已經穩定的斑禿區,此時已看不到典型的驚嘆號毛發,毛囊開口很難被分辯出來,甚至可被人認為是形成瘢痕。
無論是哪一期的患者,多數無任何自覺不適癥狀,部分患者可有頭暈,起立時發生陣發性頭暈眩,神疲肢軟、失眠、多夢,少數患者有頭皮發癢、腰痛、耳鳴、眼花等癥狀。 醫生 檢查時可發現,少數早期患者在禿發區可以看見紅斑與浮腫,毛囊口清楚可見。
另外,人體的表皮是在不斷地更迭,頭皮、指甲也在不停頓地更新、生長,作為表皮角化的特殊形式,一些斑禿患者,尤其是有長期受累或全禿患者(據統計約有10%~20%),可出現指甲的病理變化。表現為甲凹窩較大、較淺,有的類似于 銀屑病 (牛皮癬)患者指甲的點狀凹陷;有的表現為甲縱脊,甲板薄而脆,有縱行脊狀突起,遠端常破裂和分層,偶見脫甲。
4、斑禿可分為幾類?
由于斑禿的表現多種多樣,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斑禿可分為如下七類。
(1)單純性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且只有一個。
(2)多發性斑禿:脫發斑在兩個以上。
(3)全禿:頭部毛發全部脫光。
(4)廣泛性禿發:除頭發外,常累及眉毛、腋毛、陰毛等,亦稱普禿。
以上四型一般經過積極治療,預后良好。
(5)網狀遷延性斑禿:脫發時呈圓形,不久變成彌漫性脫發,但基本保持圓形狀態,脫發范圍甚至可不斷擴大。此類患者大部分遷延難愈。
(6)惡性脫發:毛發脫落范圍、部位廣泛,除頭發外,甚至睫毛、胡須、四肢的毛發亦可發生脫落。
(7)蛇行樣禿發:斑禿區的毛球呈現萎縮狀態,僅能生長極短而細的軟毛,容易再脫,呈此起彼伏蛇行樣禿發,病程漫長,遷延不愈。
全禿、普禿等無疑是較為嚴重的脫發,它可突然發生,亦可繼發于片狀斑禿或為時較久的小片狀斑禿。約有4%~30%的斑禿患者可能會發展成為普禿,這在年輕人中極為常見。普禿可在幾周內發生,但通常從斑禿發展成普禿的間隔時間為兩年;70%的斑禿患者在發病后5年或5年以上才發展成普禿。
5、斑禿的病程有多長?
斑禿的病程很不一致,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一般說來,禿發的范圍愈大,病程愈長。
斑禿常反復發作,且無規律性,僅有20%~30%的患者只發作一次。脫發后通常在幾個月內即有毛發新生,約60%的患者在一年左右方長出新發。但禿發不能長全,隨后又再次脫落,有40%左右的患者在一年之內復發,有的患者要5年后才復發。各類型斑禿均可能復發,復發間隔時間不一,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精神負擔。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斑禿多能自愈,積極治療能縮短病程。
6、引起斑禿的因素有哪些?
醫學家根據長期摸索,發現以下因素與斑禿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1)精神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斑禿是由于憂慮或精神刺激、環境的變化所致。
(2)神經因素:由于植物神經或中樞神經障礙所致。斑禿可在腦震蕩、外傷后發生或加重。有學者研究發現,斑禿患者的腦電圖異常率特別高。另據觀察,有80%斑禿患者有腦血流圖異常,頭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緊張,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毛細血管持續性收縮,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環障礙,毛根種子層的細胞功能減退而發病。
(3)遺傳:有斑禿家庭史者約占10%~20%,除母女同患外,還可能發生在雙胞胎。
(4)內分泌異常:甲狀腺疾患合并斑禿者特別多,其中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關系更為密切。婦女在妊娠時,斑禿往往會自愈,但在分娩后脫發又可復發,估計這與激素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一些因免疫系統障礙而致的 疾病 ,如尋常性白斑、 糖尿病 、惡性貧血、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特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常伴有斑禿的發生。英國學者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白細胞吞噬功能低下,并往往合并自身免疫疾患。美國一學者1977年就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T淋巴細胞顯著減少,而它是人體細胞性免疫功能中起作用的一個系統。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斑禿患者有體液和細胞免疫以及補體系統功能的某些障礙。
(6)病灶感染:美國一學者認為,病灶感染確能引發禿發,因為細菌等的感染可導致血管發生血栓或小血管發炎,使其支配范圍的毛發由于血液供應受到障礙而發生脫發。另一學者還指出,第三臼齒阻生或根尖周圍感染的存在,應考慮為持久性斑禿的因素。
(7)傳染:有部分學者認為,斑禿可由真菌、細菌或病毒等引起。理由是斑禿可在學校宿舍、兵營中集體發病。
(8)頭皮血液供應循環不良:有人指出,如果顱骨與頭皮匹配不當,頭皮過于緊張,則會引起局部血流不暢,致使毛發因營養供給不足而易脫落,從額部發際到頭頂部易脫發。
7、哪些精神因素可引起斑禿?
能引起斑禿的因素很多,但其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精神因素與斑禿的發病關系密切。據統計,在發生斑禿前有確切的情緒緊張者約占半數以上,而伴有失眠、多夢者則更多。
據有關醫學專家分析,引起斑禿的精神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因素:如家庭經濟困難、生活糾紛、親人病重或傷亡、子女教育等。
(2)個人因素:如升學考試、戀愛婚姻挫折、同事矛盾、受刑事處分、思念親友等。
(3)疾病因素:如身患惡疾絕癥、癱瘓、肢殘、失明等。
(4)工作因素:如公務繁忙、旅差奔波、工作緊張等。
精神因素是如何引起斑禿的呢?醫學家經過分析,推斷出這么一個原理:當人們受到各種精神因素刺激,在情緒性應激狀態下,機體的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導致體表毛發生長出現暫時性抑制,使毛發的生長基地——毛乳頭出現一時性的血液循環量減少,局部缺血、缺氧,毛發生長所需的養料不足,毛乳頭萎縮,于是便發生了脫發。
醫學專家還發現,脫發患者有較突出的個性特征,41%以上的患者屬內向和不穩定性格。他們常表現為孤僻、沉默寡言,為人冷漠、多愁善感、喜怒無常,易沮喪、失眠、激動,對各種刺激易產生強烈的焦急情緒。研究還發現內向個性者發生斑禿的機率比穩定個性者高一倍。近一年內曾受心理社會因素刺激者,患斑禿的機會比未受刺激高3倍以上,以致于有人把斑禿也稱為“心因性禿發”。據分析,性格內向的人,其基礎腦血流長期保持在較恒定的水平,即使在外界經常刺激下,腦血流也無明顯增加,這就可能造成大腦皮質相對缺血,頭皮毛囊的營養相對缺乏,進而引發脫發。
心理、家庭、社會因素可使人體處于緊張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反復或長期存在,就會損害機體的防御系統,再加上個性特征、遺傳傾向和免疫系統異常的影響,就可能發生斑禿。
據統計,斑禿多發生于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這可能是年輕人剛走上社會,面臨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神經系統不夠穩定,對挫折、困難的承受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精神創傷,引起免疫、內分泌等系統功能紊亂而致病。
8、 兒童 會發生斑禿嗎?
斑禿患者多為年輕人,而兒童甚至嬰幼兒也可以發生斑禿,只是較少見而已。
英國毛發專家菲利普——金斯利報道過這樣一個病例:有位母親帶著她6歲的女兒就診,那孩子除了頭頂還有6根黑色長發外,完全是一個禿子。病史中了解到,患兒的禿發“生來如此”,還了解到那位母親婚姻很可悲,婚后夫妻間一直大吵大鬧,在她懷孕第7個月時,她被丈夫毒打了一頓,然后離家出走。在被丈夫遺棄后,她生下了這個嬰兒,7個月出生的嬰兒是能活的,發育可以是健全的,只是這位婦女的女兒降生時,卻是一根頭發也沒有,這應該算是年齡最小的斑禿患者。
當這個嬰兒還在子宮時,她的有些頭發就已脫落,而在出生之前,她曾吞下了一些自己的頭發。在出生后的頭10天內,她將吞下的頭發排泄到了尿布上。在她出生時,還發現她在子宮內脫落的頭發有些已進入了她的肘后和膝后的皺折里。分娩時,大夫不得不將這些夾在皺折里的頭發除去。
金斯利大夫還報道了一個病例:一對夫婦,生了三個孩子,頭兩個是女的,第三個是男孩,在男孩大衛出生后約3個月,當時兩歲半的二女兒海倫,頭頂上禿了一塊頭發。
在分析病因時認為,海倫的脫發,是由于父母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衛身上,而對海倫關心不夠,使她在心里產生了不安、緊張和憂慮而引起的。
國內學者也報道過41例兒童斑禿病例,年齡從8個月至12歲,其中有精神緊張(學習或考試前后發病)的11例。
據觀察,兒童斑禿有較高的家庭發病率,血緣關系愈密切,發病率愈高。一般斑禿患者中的15%左右有家庭史,而兒童斑禿患者中有直系親屬家族史的占34.1%。
兒童斑禿常與過敏性濕疹或 哮喘 同時發生,而兒童全禿患者中有特異性過敏性遺傳體質者占絕大多數。另有部分兒童斑禿患者同時伴有低血紅蛋白性貧血及大便蛔蟲卵陽性。
兒童斑禿的脫發表現常不典型,可為匐行性脫發,在后頭部可沿發際呈帶狀脫發。兒童斑禿在禿發初期或脫發過程中,脫發部位會出現瘙癢、疼痛等異常感覺,有進還伴有指甲損害。
9、治療斑禿首先要注意什么?
斑禿尤其是全禿、普禿,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心理上的痛楚更是苦不堪言。患者四處求醫問藥,其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不過,斑禿患者應該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斑禿這種脫發是有自限性的,其病程雖然可持數月、甚至數年之久,但大多數患者可以完全或部分自然痊愈。
因此,斑禿患者應持樂觀態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不要緊張、焦急,對治療要充滿信心,積極消除脫發帶來的消極情緒及精神負擔。要知道,疾病的恢復都有一個過程,斑禿的病程多半要持續數月以上,頭發是逐步長長的,如果整天沉浸在嚴重精神負擔之下,就可能影響、妨礙頭發的生長,導致斑禿的自愈時間延緩,甚至會造成惡性循環,加重脫發病情。
頭發的營養全部來自腦部,而在一般情況下,人體供給腦部的營養是有限的。如果頭發過長,所消耗的營養勢必增多,腦部便可能出現營養危機,大腦正常活動將受到影響,所以影響孩子智力除了一般因素及輕視早餐、甜食過量、便秘等外,還有一個特殊因素即頭發過長。長發是女性外部特征之一,可長發雖美,被其耗掉的頭部營養,長年累月卻難以計算。一般情況下女人比男人患頭暈病的多,其中長發姑娘比短發的又多。不難理解,腦部營養過多地為長發占有或許是一個原因,而“頭發長、見識短”之俗語,似乎也從此得有“依據”。基于這些“趣話”,我們不防將這種脫發作為機體避免腦部缺營養而致障礙、頭暈乃至其他病癥的一種“棄車保帥”的應急措施。如果是這樣,斑禿則禍兮福所倚也!何憂之有?
10、斑禿的局部療法有哪些?
對于輕癥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數目在1~3個,脫發斑邊緣毛發附著堅牢)可以采用局部治療,包括:局部封閉、針刺療法、冷凍及外 用藥 物療法。
(1)封閉療法:用醋酸確炎舒松A(3~5毫克/毫升)與2%利多卡因混懸液于脫發斑處行分點、扇形封閉注射,每周1次,一般1~2周內即可控制病情,逐步長出新發。
(2)針刺療法:取腎俞、肝俞、太溪、三陰交,配以血海、膈俞。毫針刺,用補法,或在局部用七星針叩打法。
又方:局部先用生姜或生蒜擦拭,再用七星針叩打脫發處皮膚,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方義:腎俞、太溪 補腎 氣、益腎水:肝俞調補肝氣;三陰交補三陰經之陰液;血液、膈俞活血補血。
按辨證取穴,血虛型取肝、腎兩俞及足三里;血熱型取風池、血海、足三里;血瘀型取太沖、內關、外關、三陰交、肺俞,局部配合梅花針叩擊,每日1次。
(3)淺低溫液氮冷凍治療:淺低溫液氮冷凍能使脫發區局部反復受到寒冷刺激,該刺激通過神經傳導,可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并反射作用于植物神經,促使皮膚血管的舒縮,毛囊血液供應增加,改善局部營養,促進毛發生長,且冷凍療法有增進免疫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用液氮棉簽涂搽脫發區,使局部出現薄霜,待自然融化后再重復2~3次,至明顯潮紅為止,每周1次,4次為一療程,痊愈率可達93.2%。有效率為100%。經冷凍后重新生長的毛皮為粗而黑的正常毛發。實踐證明該法可刺激色素細胞合成大量的黑色素。
11、治療斑禿局部可用哪些外用西藥?
(1)高效類固醇激素制劑:如0.1%倍萬液、去萬液、地萬液等,系由激素加上二甲基亞礬、氮酮等滲透劑配制而成。
(2)致敏劑
二硝基氯苯:方法是先外搽2%二硝氯苯的丙酮溶液,使皮膚致敏,然后再每天外涂0.001%、0.01%或 0.1二硝基氯苯軟膏。有效率為25%~80%。
方形酸二丁酯:是強接觸致敏劑,有效率為28%~87%,對病程短于2年、治療3周內發生皮炎的成人患者顯得更有效,而二苯基本環丙酮被認為比二丁酯更穩定,且不會誘發突變,它們治療的副作用是瘙癢、濕疹樣反應等。
硫酸鎳:有人用0.1%~0.5%硫酸鎳軟膏治療斑禿,效果顯著。除頭皮瘙癢外,無其他副作用。
(3)刺激劑
長壓啶(敏樂啶):外用擴張血管作用,使毛乳頭血流量增加,直接作用于毛囊,促進毛囊上皮細胞的有絲分裂及局部的免疫調節作用。外用劑1%~3%霜劑、軟膏或酊劑及復方長壓啶(1%長壓啶、2%氮酮)溶液。
鹽酸氮芥溶液:每毫升含鹽酸氮芥0.2%毫克。
0.01%~0.25%蒽林軟膏:有促進皮膚淺層血管數目增多、促新發生長之效。
12、哪些中藥對斑禿有良好療效?
中醫對禿發早有認識,有肝藏血、發為血之余,腎主骨,其榮在發,血虛不能隨養肌膚,故毛發脫落成片,說明脫發的原因與 腎虛 、血虛有關。近年來并有血瘀學說,故大凡禿發治療以補腎、養血、活血為主。其中醫分型大致有心脾氣虛型、肝腎不足型、肝郁血瘀型、氣血兩虛型。患者可由醫生辯證以養血補血、滋補肝腎、健脾益氣、養陰涼血、疏肝理氣、固澀通絡等方論治。
(1)養血補血方:如神應養真丹加減,由熟地、當歸、女貞子、菟絲子、羌活等養血、補腎、祛風藥物組成。少數服藥后如覺咽、口干等反應者,加用 六味地黃丸 或膽草瀉肝丸。又方,藥有熟地、首烏、茯苓各20克,沙參、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丹參、蒺藜各15克,風燥者加羌活、防風、藁本各15克,荊芥10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5克;肝腎不足者加續斷、黃精各20克,五味子10克;氣郁血瘀者加桃仁、赤芍、紅花、柴胡;濕熱重者去熟地、枸杞子,加蒼術、升麻、生山楂各15克。
(2)滋補肝腎方:熟地、當歸、巴戟肉、肉蓯蓉、熟女貞、桑椹子、羌活、赤芍、白芍、丹參各12克,川芎、荊芥各10克,對青少年病程短、脫發區少者效果尤佳。又方,仙靈脾、菟絲子、紫草、生地、螈衣、辛夷花,當歸各10克,首烏藤20克,葛根12克,制成糖漿500毫升,每次50毫升口服,每日3次,一般服藥4周即可見效。
(3)健脾益氣方:以異功散為主,同時配以黃芪30~60克,黨參12~15克,白術、茯苓9~12克,陳皮6克,甘草12克。紅參20克,黃芪50克,白芍30克,白術45克,炙甘草12克,肉桂30克,大棗20枚,加減共研細末,蜂蜜500克,煉蜜為丸,每丸10克,含生藥3.8克,日服3次,每次1丸。
(4)養陰涼血方:生地、女貞子、澤瀉、山楂、黃芩、白芷、桑葉各9克,首烏、旱蓮草各24克,龍膽草、黃柏各6克,丹皮12克。
(5)疏肝理氣方:方如小柴胡湯治療斑禿,日本亦有用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本病的報道,療效滿意,特別對那些與精神因素有關的斑禿患者效果尤佳。
(6)固濕通絡方:如桂枝、龍骨、牡蠣、赤芍、甘草、女貞子、旱蓮草、五味子等。
13、哪些中成藥對治療斑禿有效?
(1)十全大補丸,每服10克,每日2次。
(2)養血生發丸,每服10克,每日2次。
(3) 養血生發膠囊 ,每服4粒,每日2次。
(4)首烏片,每服5片,每日3次。
(5)當歸片,每服5片,每日3次。
(6)杞菊地黃丸,每服6克,每日2~3次。
(7)養血安神片,每服6片,每日3次。
(8)斑禿丸,每服5克,每日3次,或9克一丸,每日2次。
(9)七寶美髯丹,每次1丸,每日2次或每次3粒,每日2次。
(10)薄蓋靈芝片,每日3次,每次4片;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1次。 應該是鉈元素中毒所至。另外如果內分泌失調也會導致“鬼剃頭”。 "鬼剃頭" 是俗稱,醫學上的名稱是斑禿,若所有頭發脫落,稱為全禿,全身毛發盡落則稱普禿。全禿和普禿并不常見,但和斑禿一樣,成因至今仍不能確定。西方醫學所提供的解釋包括神經性過敏、細菌性感染、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失調等。至於治療方法,部分西醫會替病人在脫發的地方注射類固醇,以刺激毛發生長。
中醫學上認為斑禿是肝腎虧虛所致。頭為血之余,頭發能反映腎的狀態,而腎藏精生髓(髓有造血功能),因此若腎氣虧虛,血氣不暢,頭發便會枯旱脫落。根據臨床經驗,多位有「鬼剃頭」的病人,體質都是肝腎虧虛,而在病發前曾長期睡眠不足、工作過勞,或精神緊張,以致消耗過度,腎氣突然嚴重虧損,因而導致部分頭發脫落。至於為何脫發的現象會集中在某小處地方,則不知曉。
中醫治療「鬼剃頭」的方法是養血養陰、壯腎及行氣活血,藉以改善體質,提高造血功能,令頭發再度生長。你的情況會有所改善,無需驚慌不安,過度擔憂反而會影響內分泌,減慢復元速度,不過在吃藥之余,你應有適當休息,同時要注意飲食營養。
著作《諸病源候論》中寫道:“人有風邪,有于頭,在偏虛處,則發失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古人所云“鬼舐頭”系指塊狀脫發而言,其脫落處或如銅錢大小,或如指肚大小,患處不痛不癢。同時,古人也知道,“鬼舐頭”非“鬼”所為,而是風邪侵襲正氣虛弱的人體而發病的,一旦風邪侵入頭部,而頭部陽氣不足,便致脫發。
在另一部古代醫著《醫宗金鑒》之《外科心法——油風篇》中,對斑禿是這樣寫的:“此癥毛發干焦,成片脫落,皮紅光亮…………俗名鬼剃頭。”可見,今日人們稱斑禿為“鬼剃頭”,還是有其出處的。
斑禿是以頭皮突然出現圓形、橢圓形脫發為特征。第一個脫發區可以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但常見于頭部。即斑禿一般多發生于頭皮,但也可發生在其他部位,如眉毛、胡須等處。
斑禿初時多為獨立的、局限性脫發,直徑約1~2厘米或更大,邊緣清晰。隨著病情的進展,皮損可逐漸增大,數目也逐漸增多,相鄰的皮損區可互相融合,形成大小形狀不一的斑片。病情若繼續發展,皮損可累及全頭,以致頭發全部脫落。此時,頭皮仍可保持正常外觀,是為全禿。嚴重的病例,除頭發完全脫落外,全身其他各處的毛發,包括眉毛、睫毛、胡須、腋毛、陰毛及全身體毛等,都會脫落,這種情況稱為普禿。
約有5%~10%的斑禿患者,其脫發呈逐漸進行狀,在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內,頭發可全部脫落而成全禿,少數患者可發展成普禿。但無論是斑禿、全禿還是普禿,絕大多數患者是以斑狀、完全、快速的脫發為特征。換句話說,斑禿是突然脫發的最常見原因。一般說來,多數患者在發生斑禿前是沒有預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脫發前有頭皮局部的異常感覺,如灼熱、刺痛、壓迫感、麻木感、蟻走感、瘙癢感等。部分全禿、普禿患者起病前身有疲乏無力、萎靡不振、聲音嘶啞、結膜充血等不適癥狀。
據估計,人群中斑禿的發病率小于0.1%;約有95%的斑禿患者病變僅局限于頭皮;男性斑禿患者中,約有10%的人胡須可受累,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其他部位的毛發亦可脫落,這些患者發展成普禿的機會較大。
臨床上,依病情的發展狀況,斑禿可分為三期。
(1)進行期:毛發、皮膚損害范圍日漸擴大,在禿發區周邊外觀正常的皮膚上,毛發疏松易抓落,有的折斷僅0.5厘米長;近頭皮的毛干萎縮,而無色素,末端毛發粗黑,呈棒槌狀,因而上粗下細,像驚嘆號(!)。禿發區常可見到一些毛囊的開口,部分毛囊口并見到黑點,這就是殘留在毛囊內變性了的毛塊塊,醫學上稱之為“尸毛”。
(2)靜止期:一般經3~4個月,斑禿可停止發展,并可長期保持原狀,禿發區周緣毛發附著相當堅牢。
(3)恢復期:脫發區開始生長毛發。新生的毛發大都纖細柔軟、顏色發白,類似毳毛,以后日漸粗黑,終于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一般見于禿發的時間長、已經穩定的斑禿區,此時已看不到典型的驚嘆號毛發,毛囊開口很難被分辯出來,甚至可被人認為是形成瘢痕。
無論是哪一期的患者,多數無任何自覺不適癥狀,部分患者可有頭暈,起立時發生陣發性頭暈眩,神疲肢軟、失眠、多夢,少數患者有頭皮發癢、腰痛、耳鳴、眼花等癥狀。醫生檢查時可發現,少數早期患者在禿發區可以看見紅斑與浮腫,毛囊口清楚可見。
另外,人體的表皮是在不斷地更迭,頭皮、指甲也在不停頓地更新、生長,作為表皮角化的特殊形式,一些斑禿患者,尤其是有長期受累或全禿患者(據統計約有10%~20%),可出現指甲的病理變化。表現為甲凹窩較大、較淺,有的類似于銀屑病(牛皮癬)患者指甲的點狀凹陷;有的表現為甲縱脊,甲板薄而脆,有縱行脊狀突起,遠端常破裂和分層,偶見脫甲。
由于斑禿的表現多種多樣,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斑禿可分為如下七類。
(1)單純性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且只有一個。
(2)多發性斑禿:脫發斑在兩個以上。
(3)全禿:頭部毛發全部脫光。
(4)廣泛性禿發:除頭發外,常累及眉毛、腋毛、陰毛等,亦稱普禿。
以上四型一般經過積極治療,預后良好。
(5)網狀遷延性斑禿:脫發時呈圓形,不久變成彌漫性脫發,但基本保持圓形狀態,脫發范圍甚至可不斷擴大。此類患者大部分遷延難愈。
(6)惡性脫發:毛發脫落范圍、部位廣泛,除頭發外,甚至睫毛、胡須、四肢的毛發亦可發生脫落。
(7)蛇行樣禿發:斑禿區的毛球呈現萎縮狀態,僅能生長極短而細的軟毛,容易再脫,呈此起彼伏蛇行樣禿發,病程漫長,遷延不愈。
全禿、普禿等無疑是較為嚴重的脫發,它可突然發生,亦可繼發于片狀斑禿或為時較久的小片狀斑禿。約有4%~30%的斑禿患者可能會發展成為普禿,這在年輕人中極為常見。普禿可在幾周內發生,但通常從斑禿發展成普禿的間隔時間為兩年;70%的斑禿患者在發病后5年或5年以上才發展成普禿。
斑禿的病程很不一致,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一般說來,禿發的范圍愈大,病程愈長。
斑禿常反復發作,且無規律性,僅有20%~30%的患者只發作一次。脫發后通常在幾個月內即有毛發新生,約60%的患者在一年左右方長出新發。但禿發不能長全,隨后又再次脫落,有40%左右的患者在一年之內復發,有的患者要5年后才復發。各類型斑禿均可能復發,復發間隔時間不一,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精神負擔。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斑禿多能自愈,積極治療能縮短病程。
醫學家根據長期摸索,發現以下因素與斑禿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1)精神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斑禿是由于憂慮或精神刺激、環境的變化所致。
(2)神經因素:由于植物神經或中樞神經障礙所致。斑禿可在腦震蕩、外傷后發生或加重。有學者研究發現,斑禿患者的腦電圖異常率特別高。另據觀察,有80%斑禿患者有腦血流圖異常,頭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緊張,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毛細血管持續性收縮,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環障礙,毛根種子層的細胞功能減退而發病。
(3)遺傳:有斑禿家庭史者約占10%~20%,除母女同患外,還可能發生在雙胞胎。
(4)內分泌異常:甲狀腺疾患合并斑禿者特別多,其中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關系更為密切。婦女在妊娠時,斑禿往往會自愈,但在分娩后脫發又可復發,估計這與激素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一些因免疫系統障礙而致的疾病,如尋常性白斑、糖尿病、惡性貧血、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特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常伴有斑禿的發生。英國學者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白細胞吞噬功能低下,并往往合并自身免疫疾患。美國一學者1977年就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T淋巴細胞顯著減少,而它是人體細胞性免疫功能中起作用的一個系統。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斑禿患者有體液和細胞免疫以及補體系統功能的某些障礙。
(6)病灶感染:美國一學者認為,病灶感染確能引發禿發,因為細菌等的感染可導致血管發生血栓或小血管發炎,使其支配范圍的毛發由于血液供應受到障礙而發生脫發。另一學者還指出,第三臼齒阻生或根尖周圍感染的存在,應考慮為持久性斑禿的因素。
(7)傳染:有部分學者認為,斑禿可由真菌、細菌或病毒等引起。理由是斑禿可在學校宿舍、兵營中集體發病。
(8)頭皮血液供應循環不良:有人指出,如果顱骨與頭皮匹配不當,頭皮過于緊張,則會引起局部血流不暢,致使毛發因營養供給不足而易脫落,從額部發際到頭頂部易脫發。
能引起斑禿的因素很多,但其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精神因素與斑禿的發病關系密切。據統計,在發生斑禿前有確切的情緒緊張者約占半數以上,而伴有失眠、多夢者則更多。
據有關醫學專家分析,引起斑禿的精神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因素:如家庭經濟困難、生活糾紛、親人病重或傷亡、子女教育等。
(2)個人因素:如升學考試、戀愛婚姻挫折、同事矛盾、受刑事處分、思念親友等。
(3)疾病因素:如身患惡疾絕癥、癱瘓、肢殘、失明等。
(4)工作因素:如公務繁忙、旅差奔波、工作緊張等。
精神因素是如何引起斑禿的呢?醫學家經過分析,推斷出這么一個原理:當人們受到各種精神因素刺激,在情緒性應激狀態下,機體的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導致體表毛發生長出現暫時性抑制,使毛發的生長基地——毛乳頭出現一時性的血液循環量減少,局部缺血、缺氧,毛發生長所需的養料不足,毛乳頭萎縮,于是便發生了脫發。
醫學專家還發現,脫發患者有較突出的個性特征,41%以上的患者屬內向和不穩定性格。他們常表現為孤僻、沉默寡言,為人冷漠、多愁善感、喜怒無常,易沮喪、失眠、激動,對各種刺激易產生強烈的焦急情緒。研究還發現內向個性者發生斑禿的機率比穩定個性者高一倍。近一年內曾受心理社會因素刺激者,患斑禿的機會比未受刺激高3倍以上,以致于有人把斑禿也稱為“心因性禿發”。據分析,性格內向的人,其基礎腦血流長期保持在較恒定的水平,即使在外界經常刺激下,腦血流也無明顯增加,這就可能造成大腦皮質相對缺血,頭皮毛囊的營養相對缺乏,進而引發脫發。
心理、家庭、社會因素可使人體處于緊張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反復或長期存在,就會損害機體的防御系統,再加上個性特征、遺傳傾向和免疫系統異常的影響,就可能發生斑禿。
據統計,斑禿多發生于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這可能是年輕人剛走上社會,面臨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神經系統不夠穩定,對挫折、困難的承受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精神創傷,引起免疫、內分泌等系統功能紊亂而致病。
對于輕癥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數目在1~3個,脫發斑邊緣毛發附著堅牢)可以采用局部治療,包括:局部封閉、針刺療法、冷凍及外用藥物療法。
(1)封閉療法:用醋酸確炎舒松A(3~5毫克/毫升)與2%利多卡因混懸液于脫發斑處行分點、扇形封閉注射,每周1次,一般1~2周內即可控制病情,逐步長出新發。
(2)針刺療法:取腎俞、肝俞、太溪、三陰交,配以血海、膈俞。毫針刺,用補法,或在局部用七星針叩打法。
又方:局部先用生姜或生蒜擦拭,再用七星針叩打脫發處皮膚,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方義:腎俞、太溪補腎氣、益腎水:肝俞調補肝氣;三陰交補三陰經之陰液;血液、膈俞活血補血。
按辨證取穴,血虛型取肝、腎兩俞及足三里;血熱型取風池、血海、足三里;血瘀型取太沖、內關、外關、三陰交、肺俞,局部配合梅花針叩擊,每日1次。
(3)淺低溫液氮冷凍治療:淺低溫液氮冷凍能使脫發區局部反復受到寒冷刺激,該刺激通過神經傳導,可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并反射作用于植物神經,促使皮膚血管的舒縮,毛囊血液供應增加,改善局部營養,促進毛發生長,且冷凍療法有增進免疫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用液氮棉簽涂搽脫發區,使局部出現薄霜,待自然融化后再重復2~3次,至明顯潮紅為止,每周1次,4次為一療程,痊愈率可達93.2%。有效率為100%。經冷凍后重新生長的毛皮為粗而黑的正常毛發。實踐證明該法可刺激色素細胞合成大量的黑色素。
斑禿,會一次掉很多頭發,成片的。
多數為一過性的,4—6個月一般都會好的。
世上沒有鬼,自然就談不上給人剃頭的“鬼”了,那為什么叫“鬼剃頭”呢?這無非是說明,頭發是在不知不覺中突然脫落,患者本人也不清楚頭發是什么時候掉的,脫發過程短暫、神奇罷了。
這種在無病、無痛、無癢的情況下突然出現的成撮成塊的脫發,醫學上稱為“斑禿”。中醫古籍中曾有油風、毛拔、發落、發墜、鬼舐頭等稱謂。祖國醫學經典著作《諸病源候論》中寫道:“人有風邪,有于頭,在偏虛處,則發失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古人所云“鬼舐頭”系指塊狀脫發而言,其脫落處或如銅錢大小,或如指肚大小,患處不痛不癢。同時,古人也知道,“鬼舐頭”非“鬼”所為,而是風邪侵襲正氣虛弱的人體而發病的,一旦風邪侵入頭部,而頭部陽氣不足,便致脫發。
在另一部古代醫著《醫宗金鑒》之《外科心法——油風篇》中,對斑禿是這樣寫的:“此癥毛發干焦,成片脫落,皮紅光亮…………俗名鬼剃頭。”可見,今日人們稱斑禿為“鬼剃頭”,還是有其出處的。
2、斑禿的脫發現象是怎樣的?
斑禿是以頭皮突然出現圓形、橢圓形脫發為特征。第一個脫發區可以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但常見于頭部。即斑禿一般多發生于頭皮,但也可發生在其他部位,如眉毛、胡須等處。
斑禿初時多為獨立的、局限性脫發,直徑約1~2厘米或更大,邊緣清晰。隨著病情的進展,皮損可逐漸增大,數目也逐漸增多,相鄰的皮損區可互相融合,形成大小形狀不一的斑片。病情若繼續發展,皮損可累及全頭,以致頭發全部脫落。此時,頭皮仍可保持正常外觀,是為全禿。嚴重的病例,除頭發完全脫落外,全身其他各處的毛發,包括眉毛、睫毛、胡須、腋毛、陰毛及全身體毛等,都會脫落,這種情況稱為普禿。
約有5%~10%的斑禿患者,其脫發呈逐漸進行狀,在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內,頭發可全部脫落而成全禿,少數患者可發展成普禿。但無論是斑禿、全禿還是普禿,絕大多數患者是以斑狀、完全、快速的脫發為特征。換句話說,斑禿是突然脫發的最常見原因。一般說來,多數患者在發生斑禿前是沒有預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脫發前有頭皮局部的異常感覺,如灼熱、刺痛、壓迫感、麻木感、蟻走感、瘙癢感等。部分全禿、普禿患者起病前身有疲乏無力、萎靡不振、聲音嘶啞、結膜充血等不適癥狀。
3、斑禿的臨床表現是怎樣的?
據估計,人群中斑禿的發病率小于0.1%;約有95%的斑禿患者病變僅局限于頭皮;男性斑禿患者中,約有10%的人胡須可受累,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其他部位的毛發亦可脫落,這些患者發展成普禿的機會較大。
臨床上,依病情的發展狀況,斑禿可分為三期。
(1)進行期:毛發、皮膚損害范圍日漸擴大,在禿發區周邊外觀正常的皮膚上,毛發疏松易抓落,有的折斷僅0.5厘米長;近頭皮的毛干萎縮,而無色素,末端毛發粗黑,呈棒槌狀,因而上粗下細,像驚嘆號(!)。禿發區常可見到一些毛囊的開口,部分毛囊口并見到黑點,這就是殘留在毛囊內變性了的毛塊塊,醫學上稱之為“尸毛”。
(2)靜止期:一般經3~4個月,斑禿可停止發展,并可長期保持原狀,禿發區周緣毛發附著相當堅牢。
(3)恢復期:脫發區開始生長毛發。新生的毛發大都纖細柔軟、顏色發白,類似毳毛,以后日漸粗黑,終于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一般見于禿發的時間長、已經穩定的斑禿區,此時已看不到典型的驚嘆號毛發,毛囊開口很難被分辯出來,甚至可被人認為是形成瘢痕。
無論是哪一期的患者,多數無任何自覺不適癥狀,部分患者可有頭暈,起立時發生陣發性頭暈眩,神疲肢軟、失眠、多夢,少數患者有頭皮發癢、腰痛、耳鳴、眼花等癥狀。 醫生 檢查時可發現,少數早期患者在禿發區可以看見紅斑與浮腫,毛囊口清楚可見。
另外,人體的表皮是在不斷地更迭,頭皮、指甲也在不停頓地更新、生長,作為表皮角化的特殊形式,一些斑禿患者,尤其是有長期受累或全禿患者(據統計約有10%~20%),可出現指甲的病理變化。表現為甲凹窩較大、較淺,有的類似于 銀屑病 (牛皮癬)患者指甲的點狀凹陷;有的表現為甲縱脊,甲板薄而脆,有縱行脊狀突起,遠端常破裂和分層,偶見脫甲。
4、斑禿可分為幾類?
由于斑禿的表現多種多樣,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斑禿可分為如下七類。
(1)單純性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且只有一個。
(2)多發性斑禿:脫發斑在兩個以上。
(3)全禿:頭部毛發全部脫光。
(4)廣泛性禿發:除頭發外,常累及眉毛、腋毛、陰毛等,亦稱普禿。
以上四型一般經過積極治療,預后良好。
(5)網狀遷延性斑禿:脫發時呈圓形,不久變成彌漫性脫發,但基本保持圓形狀態,脫發范圍甚至可不斷擴大。此類患者大部分遷延難愈。
(6)惡性脫發:毛發脫落范圍、部位廣泛,除頭發外,甚至睫毛、胡須、四肢的毛發亦可發生脫落。
(7)蛇行樣禿發:斑禿區的毛球呈現萎縮狀態,僅能生長極短而細的軟毛,容易再脫,呈此起彼伏蛇行樣禿發,病程漫長,遷延不愈。
全禿、普禿等無疑是較為嚴重的脫發,它可突然發生,亦可繼發于片狀斑禿或為時較久的小片狀斑禿。約有4%~30%的斑禿患者可能會發展成為普禿,這在年輕人中極為常見。普禿可在幾周內發生,但通常從斑禿發展成普禿的間隔時間為兩年;70%的斑禿患者在發病后5年或5年以上才發展成普禿。
5、斑禿的病程有多長?
斑禿的病程很不一致,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一般說來,禿發的范圍愈大,病程愈長。
斑禿常反復發作,且無規律性,僅有20%~30%的患者只發作一次。脫發后通常在幾個月內即有毛發新生,約60%的患者在一年左右方長出新發。但禿發不能長全,隨后又再次脫落,有40%左右的患者在一年之內復發,有的患者要5年后才復發。各類型斑禿均可能復發,復發間隔時間不一,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精神負擔。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斑禿多能自愈,積極治療能縮短病程。
6、引起斑禿的因素有哪些?
醫學家根據長期摸索,發現以下因素與斑禿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1)精神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斑禿是由于憂慮或精神刺激、環境的變化所致。
(2)神經因素:由于植物神經或中樞神經障礙所致。斑禿可在腦震蕩、外傷后發生或加重。有學者研究發現,斑禿患者的腦電圖異常率特別高。另據觀察,有80%斑禿患者有腦血流圖異常,頭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緊張,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毛細血管持續性收縮,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環障礙,毛根種子層的細胞功能減退而發病。
(3)遺傳:有斑禿家庭史者約占10%~20%,除母女同患外,還可能發生在雙胞胎。
(4)內分泌異常:甲狀腺疾患合并斑禿者特別多,其中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關系更為密切。婦女在妊娠時,斑禿往往會自愈,但在分娩后脫發又可復發,估計這與激素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一些因免疫系統障礙而致的 疾病 ,如尋常性白斑、 糖尿病 、惡性貧血、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特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常伴有斑禿的發生。英國學者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白細胞吞噬功能低下,并往往合并自身免疫疾患。美國一學者1977年就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T淋巴細胞顯著減少,而它是人體細胞性免疫功能中起作用的一個系統。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斑禿患者有體液和細胞免疫以及補體系統功能的某些障礙。
(6)病灶感染:美國一學者認為,病灶感染確能引發禿發,因為細菌等的感染可導致血管發生血栓或小血管發炎,使其支配范圍的毛發由于血液供應受到障礙而發生脫發。另一學者還指出,第三臼齒阻生或根尖周圍感染的存在,應考慮為持久性斑禿的因素。
(7)傳染:有部分學者認為,斑禿可由真菌、細菌或病毒等引起。理由是斑禿可在學校宿舍、兵營中集體發病。
(8)頭皮血液供應循環不良:有人指出,如果顱骨與頭皮匹配不當,頭皮過于緊張,則會引起局部血流不暢,致使毛發因營養供給不足而易脫落,從額部發際到頭頂部易脫發。
7、哪些精神因素可引起斑禿?
能引起斑禿的因素很多,但其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精神因素與斑禿的發病關系密切。據統計,在發生斑禿前有確切的情緒緊張者約占半數以上,而伴有失眠、多夢者則更多。
據有關醫學專家分析,引起斑禿的精神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因素:如家庭經濟困難、生活糾紛、親人病重或傷亡、子女教育等。
(2)個人因素:如升學考試、戀愛婚姻挫折、同事矛盾、受刑事處分、思念親友等。
(3)疾病因素:如身患惡疾絕癥、癱瘓、肢殘、失明等。
(4)工作因素:如公務繁忙、旅差奔波、工作緊張等。
精神因素是如何引起斑禿的呢?醫學家經過分析,推斷出這么一個原理:當人們受到各種精神因素刺激,在情緒性應激狀態下,機體的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導致體表毛發生長出現暫時性抑制,使毛發的生長基地——毛乳頭出現一時性的血液循環量減少,局部缺血、缺氧,毛發生長所需的養料不足,毛乳頭萎縮,于是便發生了脫發。
醫學專家還發現,脫發患者有較突出的個性特征,41%以上的患者屬內向和不穩定性格。他們常表現為孤僻、沉默寡言,為人冷漠、多愁善感、喜怒無常,易沮喪、失眠、激動,對各種刺激易產生強烈的焦急情緒。研究還發現內向個性者發生斑禿的機率比穩定個性者高一倍。近一年內曾受心理社會因素刺激者,患斑禿的機會比未受刺激高3倍以上,以致于有人把斑禿也稱為“心因性禿發”。據分析,性格內向的人,其基礎腦血流長期保持在較恒定的水平,即使在外界經常刺激下,腦血流也無明顯增加,這就可能造成大腦皮質相對缺血,頭皮毛囊的營養相對缺乏,進而引發脫發。
心理、家庭、社會因素可使人體處于緊張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反復或長期存在,就會損害機體的防御系統,再加上個性特征、遺傳傾向和免疫系統異常的影響,就可能發生斑禿。
據統計,斑禿多發生于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這可能是年輕人剛走上社會,面臨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神經系統不夠穩定,對挫折、困難的承受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精神創傷,引起免疫、內分泌等系統功能紊亂而致病。
8、 兒童 會發生斑禿嗎?
斑禿患者多為年輕人,而兒童甚至嬰幼兒也可以發生斑禿,只是較少見而已。
英國毛發專家菲利普——金斯利報道過這樣一個病例:有位母親帶著她6歲的女兒就診,那孩子除了頭頂還有6根黑色長發外,完全是一個禿子。病史中了解到,患兒的禿發“生來如此”,還了解到那位母親婚姻很可悲,婚后夫妻間一直大吵大鬧,在她懷孕第7個月時,她被丈夫毒打了一頓,然后離家出走。在被丈夫遺棄后,她生下了這個嬰兒,7個月出生的嬰兒是能活的,發育可以是健全的,只是這位婦女的女兒降生時,卻是一根頭發也沒有,這應該算是年齡最小的斑禿患者。
當這個嬰兒還在子宮時,她的有些頭發就已脫落,而在出生之前,她曾吞下了一些自己的頭發。在出生后的頭10天內,她將吞下的頭發排泄到了尿布上。在她出生時,還發現她在子宮內脫落的頭發有些已進入了她的肘后和膝后的皺折里。分娩時,大夫不得不將這些夾在皺折里的頭發除去。
金斯利大夫還報道了一個病例:一對夫婦,生了三個孩子,頭兩個是女的,第三個是男孩,在男孩大衛出生后約3個月,當時兩歲半的二女兒海倫,頭頂上禿了一塊頭發。
在分析病因時認為,海倫的脫發,是由于父母過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大衛身上,而對海倫關心不夠,使她在心里產生了不安、緊張和憂慮而引起的。
國內學者也報道過41例兒童斑禿病例,年齡從8個月至12歲,其中有精神緊張(學習或考試前后發病)的11例。
據觀察,兒童斑禿有較高的家庭發病率,血緣關系愈密切,發病率愈高。一般斑禿患者中的15%左右有家庭史,而兒童斑禿患者中有直系親屬家族史的占34.1%。
兒童斑禿常與過敏性濕疹或 哮喘 同時發生,而兒童全禿患者中有特異性過敏性遺傳體質者占絕大多數。另有部分兒童斑禿患者同時伴有低血紅蛋白性貧血及大便蛔蟲卵陽性。
兒童斑禿的脫發表現常不典型,可為匐行性脫發,在后頭部可沿發際呈帶狀脫發。兒童斑禿在禿發初期或脫發過程中,脫發部位會出現瘙癢、疼痛等異常感覺,有進還伴有指甲損害。
9、治療斑禿首先要注意什么?
斑禿尤其是全禿、普禿,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心理上的痛楚更是苦不堪言。患者四處求醫問藥,其急切心情可以理解。不過,斑禿患者應該知道這樣一個事實:斑禿這種脫發是有自限性的,其病程雖然可持數月、甚至數年之久,但大多數患者可以完全或部分自然痊愈。
因此,斑禿患者應持樂觀態度,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不要緊張、焦急,對治療要充滿信心,積極消除脫發帶來的消極情緒及精神負擔。要知道,疾病的恢復都有一個過程,斑禿的病程多半要持續數月以上,頭發是逐步長長的,如果整天沉浸在嚴重精神負擔之下,就可能影響、妨礙頭發的生長,導致斑禿的自愈時間延緩,甚至會造成惡性循環,加重脫發病情。
頭發的營養全部來自腦部,而在一般情況下,人體供給腦部的營養是有限的。如果頭發過長,所消耗的營養勢必增多,腦部便可能出現營養危機,大腦正常活動將受到影響,所以影響孩子智力除了一般因素及輕視早餐、甜食過量、便秘等外,還有一個特殊因素即頭發過長。長發是女性外部特征之一,可長發雖美,被其耗掉的頭部營養,長年累月卻難以計算。一般情況下女人比男人患頭暈病的多,其中長發姑娘比短發的又多。不難理解,腦部營養過多地為長發占有或許是一個原因,而“頭發長、見識短”之俗語,似乎也從此得有“依據”。基于這些“趣話”,我們不防將這種脫發作為機體避免腦部缺營養而致障礙、頭暈乃至其他病癥的一種“棄車保帥”的應急措施。如果是這樣,斑禿則禍兮福所倚也!何憂之有?
10、斑禿的局部療法有哪些?
對于輕癥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數目在1~3個,脫發斑邊緣毛發附著堅牢)可以采用局部治療,包括:局部封閉、針刺療法、冷凍及外 用藥 物療法。
(1)封閉療法:用醋酸確炎舒松A(3~5毫克/毫升)與2%利多卡因混懸液于脫發斑處行分點、扇形封閉注射,每周1次,一般1~2周內即可控制病情,逐步長出新發。
(2)針刺療法:取腎俞、肝俞、太溪、三陰交,配以血海、膈俞。毫針刺,用補法,或在局部用七星針叩打法。
又方:局部先用生姜或生蒜擦拭,再用七星針叩打脫發處皮膚,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方義:腎俞、太溪 補腎 氣、益腎水:肝俞調補肝氣;三陰交補三陰經之陰液;血液、膈俞活血補血。
按辨證取穴,血虛型取肝、腎兩俞及足三里;血熱型取風池、血海、足三里;血瘀型取太沖、內關、外關、三陰交、肺俞,局部配合梅花針叩擊,每日1次。
(3)淺低溫液氮冷凍治療:淺低溫液氮冷凍能使脫發區局部反復受到寒冷刺激,該刺激通過神經傳導,可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并反射作用于植物神經,促使皮膚血管的舒縮,毛囊血液供應增加,改善局部營養,促進毛發生長,且冷凍療法有增進免疫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用液氮棉簽涂搽脫發區,使局部出現薄霜,待自然融化后再重復2~3次,至明顯潮紅為止,每周1次,4次為一療程,痊愈率可達93.2%。有效率為100%。經冷凍后重新生長的毛皮為粗而黑的正常毛發。實踐證明該法可刺激色素細胞合成大量的黑色素。
11、治療斑禿局部可用哪些外用西藥?
(1)高效類固醇激素制劑:如0.1%倍萬液、去萬液、地萬液等,系由激素加上二甲基亞礬、氮酮等滲透劑配制而成。
(2)致敏劑
二硝基氯苯:方法是先外搽2%二硝氯苯的丙酮溶液,使皮膚致敏,然后再每天外涂0.001%、0.01%或 0.1二硝基氯苯軟膏。有效率為25%~80%。
方形酸二丁酯:是強接觸致敏劑,有效率為28%~87%,對病程短于2年、治療3周內發生皮炎的成人患者顯得更有效,而二苯基本環丙酮被認為比二丁酯更穩定,且不會誘發突變,它們治療的副作用是瘙癢、濕疹樣反應等。
硫酸鎳:有人用0.1%~0.5%硫酸鎳軟膏治療斑禿,效果顯著。除頭皮瘙癢外,無其他副作用。
(3)刺激劑
長壓啶(敏樂啶):外用擴張血管作用,使毛乳頭血流量增加,直接作用于毛囊,促進毛囊上皮細胞的有絲分裂及局部的免疫調節作用。外用劑1%~3%霜劑、軟膏或酊劑及復方長壓啶(1%長壓啶、2%氮酮)溶液。
鹽酸氮芥溶液:每毫升含鹽酸氮芥0.2%毫克。
0.01%~0.25%蒽林軟膏:有促進皮膚淺層血管數目增多、促新發生長之效。
12、哪些中藥對斑禿有良好療效?
中醫對禿發早有認識,有肝藏血、發為血之余,腎主骨,其榮在發,血虛不能隨養肌膚,故毛發脫落成片,說明脫發的原因與 腎虛 、血虛有關。近年來并有血瘀學說,故大凡禿發治療以補腎、養血、活血為主。其中醫分型大致有心脾氣虛型、肝腎不足型、肝郁血瘀型、氣血兩虛型。患者可由醫生辯證以養血補血、滋補肝腎、健脾益氣、養陰涼血、疏肝理氣、固澀通絡等方論治。
(1)養血補血方:如神應養真丹加減,由熟地、當歸、女貞子、菟絲子、羌活等養血、補腎、祛風藥物組成。少數服藥后如覺咽、口干等反應者,加用 六味地黃丸 或膽草瀉肝丸。又方,藥有熟地、首烏、茯苓各20克,沙參、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丹參、蒺藜各15克,風燥者加羌活、防風、藁本各15克,荊芥10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5克;肝腎不足者加續斷、黃精各20克,五味子10克;氣郁血瘀者加桃仁、赤芍、紅花、柴胡;濕熱重者去熟地、枸杞子,加蒼術、升麻、生山楂各15克。
(2)滋補肝腎方:熟地、當歸、巴戟肉、肉蓯蓉、熟女貞、桑椹子、羌活、赤芍、白芍、丹參各12克,川芎、荊芥各10克,對青少年病程短、脫發區少者效果尤佳。又方,仙靈脾、菟絲子、紫草、生地、螈衣、辛夷花,當歸各10克,首烏藤20克,葛根12克,制成糖漿500毫升,每次50毫升口服,每日3次,一般服藥4周即可見效。
(3)健脾益氣方:以異功散為主,同時配以黃芪30~60克,黨參12~15克,白術、茯苓9~12克,陳皮6克,甘草12克。紅參20克,黃芪50克,白芍30克,白術45克,炙甘草12克,肉桂30克,大棗20枚,加減共研細末,蜂蜜500克,煉蜜為丸,每丸10克,含生藥3.8克,日服3次,每次1丸。
(4)養陰涼血方:生地、女貞子、澤瀉、山楂、黃芩、白芷、桑葉各9克,首烏、旱蓮草各24克,龍膽草、黃柏各6克,丹皮12克。
(5)疏肝理氣方:方如小柴胡湯治療斑禿,日本亦有用小柴胡湯加味治療本病的報道,療效滿意,特別對那些與精神因素有關的斑禿患者效果尤佳。
(6)固濕通絡方:如桂枝、龍骨、牡蠣、赤芍、甘草、女貞子、旱蓮草、五味子等。
13、哪些中成藥對治療斑禿有效?
(1)十全大補丸,每服10克,每日2次。
(2)養血生發丸,每服10克,每日2次。
(3) 養血生發膠囊 ,每服4粒,每日2次。
(4)首烏片,每服5片,每日3次。
(5)當歸片,每服5片,每日3次。
(6)杞菊地黃丸,每服6克,每日2~3次。
(7)養血安神片,每服6片,每日3次。
(8)斑禿丸,每服5克,每日3次,或9克一丸,每日2次。
(9)七寶美髯丹,每次1丸,每日2次或每次3粒,每日2次。
(10)薄蓋靈芝片,每日3次,每次4片;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1次。 應該是鉈元素中毒所至。另外如果內分泌失調也會導致“鬼剃頭”。 "鬼剃頭" 是俗稱,醫學上的名稱是斑禿,若所有頭發脫落,稱為全禿,全身毛發盡落則稱普禿。全禿和普禿并不常見,但和斑禿一樣,成因至今仍不能確定。西方醫學所提供的解釋包括神經性過敏、細菌性感染、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失調等。至於治療方法,部分西醫會替病人在脫發的地方注射類固醇,以刺激毛發生長。
中醫學上認為斑禿是肝腎虧虛所致。頭為血之余,頭發能反映腎的狀態,而腎藏精生髓(髓有造血功能),因此若腎氣虧虛,血氣不暢,頭發便會枯旱脫落。根據臨床經驗,多位有「鬼剃頭」的病人,體質都是肝腎虧虛,而在病發前曾長期睡眠不足、工作過勞,或精神緊張,以致消耗過度,腎氣突然嚴重虧損,因而導致部分頭發脫落。至於為何脫發的現象會集中在某小處地方,則不知曉。
中醫治療「鬼剃頭」的方法是養血養陰、壯腎及行氣活血,藉以改善體質,提高造血功能,令頭發再度生長。你的情況會有所改善,無需驚慌不安,過度擔憂反而會影響內分泌,減慢復元速度,不過在吃藥之余,你應有適當休息,同時要注意飲食營養。
著作《諸病源候論》中寫道:“人有風邪,有于頭,在偏虛處,則發失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古人所云“鬼舐頭”系指塊狀脫發而言,其脫落處或如銅錢大小,或如指肚大小,患處不痛不癢。同時,古人也知道,“鬼舐頭”非“鬼”所為,而是風邪侵襲正氣虛弱的人體而發病的,一旦風邪侵入頭部,而頭部陽氣不足,便致脫發。
在另一部古代醫著《醫宗金鑒》之《外科心法——油風篇》中,對斑禿是這樣寫的:“此癥毛發干焦,成片脫落,皮紅光亮…………俗名鬼剃頭。”可見,今日人們稱斑禿為“鬼剃頭”,還是有其出處的。
斑禿是以頭皮突然出現圓形、橢圓形脫發為特征。第一個脫發區可以發生在人體的任何部位,但常見于頭部。即斑禿一般多發生于頭皮,但也可發生在其他部位,如眉毛、胡須等處。
斑禿初時多為獨立的、局限性脫發,直徑約1~2厘米或更大,邊緣清晰。隨著病情的進展,皮損可逐漸增大,數目也逐漸增多,相鄰的皮損區可互相融合,形成大小形狀不一的斑片。病情若繼續發展,皮損可累及全頭,以致頭發全部脫落。此時,頭皮仍可保持正常外觀,是為全禿。嚴重的病例,除頭發完全脫落外,全身其他各處的毛發,包括眉毛、睫毛、胡須、腋毛、陰毛及全身體毛等,都會脫落,這種情況稱為普禿。
約有5%~10%的斑禿患者,其脫發呈逐漸進行狀,在幾天到幾個月的時間內,頭發可全部脫落而成全禿,少數患者可發展成普禿。但無論是斑禿、全禿還是普禿,絕大多數患者是以斑狀、完全、快速的脫發為特征。換句話說,斑禿是突然脫發的最常見原因。一般說來,多數患者在發生斑禿前是沒有預兆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脫發前有頭皮局部的異常感覺,如灼熱、刺痛、壓迫感、麻木感、蟻走感、瘙癢感等。部分全禿、普禿患者起病前身有疲乏無力、萎靡不振、聲音嘶啞、結膜充血等不適癥狀。
據估計,人群中斑禿的發病率小于0.1%;約有95%的斑禿患者病變僅局限于頭皮;男性斑禿患者中,約有10%的人胡須可受累,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其他部位的毛發亦可脫落,這些患者發展成普禿的機會較大。
臨床上,依病情的發展狀況,斑禿可分為三期。
(1)進行期:毛發、皮膚損害范圍日漸擴大,在禿發區周邊外觀正常的皮膚上,毛發疏松易抓落,有的折斷僅0.5厘米長;近頭皮的毛干萎縮,而無色素,末端毛發粗黑,呈棒槌狀,因而上粗下細,像驚嘆號(!)。禿發區常可見到一些毛囊的開口,部分毛囊口并見到黑點,這就是殘留在毛囊內變性了的毛塊塊,醫學上稱之為“尸毛”。
(2)靜止期:一般經3~4個月,斑禿可停止發展,并可長期保持原狀,禿發區周緣毛發附著相當堅牢。
(3)恢復期:脫發區開始生長毛發。新生的毛發大都纖細柔軟、顏色發白,類似毳毛,以后日漸粗黑,終于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一般見于禿發的時間長、已經穩定的斑禿區,此時已看不到典型的驚嘆號毛發,毛囊開口很難被分辯出來,甚至可被人認為是形成瘢痕。
無論是哪一期的患者,多數無任何自覺不適癥狀,部分患者可有頭暈,起立時發生陣發性頭暈眩,神疲肢軟、失眠、多夢,少數患者有頭皮發癢、腰痛、耳鳴、眼花等癥狀。醫生檢查時可發現,少數早期患者在禿發區可以看見紅斑與浮腫,毛囊口清楚可見。
另外,人體的表皮是在不斷地更迭,頭皮、指甲也在不停頓地更新、生長,作為表皮角化的特殊形式,一些斑禿患者,尤其是有長期受累或全禿患者(據統計約有10%~20%),可出現指甲的病理變化。表現為甲凹窩較大、較淺,有的類似于銀屑病(牛皮癬)患者指甲的點狀凹陷;有的表現為甲縱脊,甲板薄而脆,有縱行脊狀突起,遠端常破裂和分層,偶見脫甲。
由于斑禿的表現多種多樣,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斑禿可分為如下七類。
(1)單純性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且只有一個。
(2)多發性斑禿:脫發斑在兩個以上。
(3)全禿:頭部毛發全部脫光。
(4)廣泛性禿發:除頭發外,常累及眉毛、腋毛、陰毛等,亦稱普禿。
以上四型一般經過積極治療,預后良好。
(5)網狀遷延性斑禿:脫發時呈圓形,不久變成彌漫性脫發,但基本保持圓形狀態,脫發范圍甚至可不斷擴大。此類患者大部分遷延難愈。
(6)惡性脫發:毛發脫落范圍、部位廣泛,除頭發外,甚至睫毛、胡須、四肢的毛發亦可發生脫落。
(7)蛇行樣禿發:斑禿區的毛球呈現萎縮狀態,僅能生長極短而細的軟毛,容易再脫,呈此起彼伏蛇行樣禿發,病程漫長,遷延不愈。
全禿、普禿等無疑是較為嚴重的脫發,它可突然發生,亦可繼發于片狀斑禿或為時較久的小片狀斑禿。約有4%~30%的斑禿患者可能會發展成為普禿,這在年輕人中極為常見。普禿可在幾周內發生,但通常從斑禿發展成普禿的間隔時間為兩年;70%的斑禿患者在發病后5年或5年以上才發展成普禿。
斑禿的病程很不一致,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一般說來,禿發的范圍愈大,病程愈長。
斑禿常反復發作,且無規律性,僅有20%~30%的患者只發作一次。脫發后通常在幾個月內即有毛發新生,約60%的患者在一年左右方長出新發。但禿發不能長全,隨后又再次脫落,有40%左右的患者在一年之內復發,有的患者要5年后才復發。各類型斑禿均可能復發,復發間隔時間不一,給患者帶來了較大的精神負擔。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斑禿多能自愈,積極治療能縮短病程。
醫學家根據長期摸索,發現以下因素與斑禿的發病有一定關系。
(1)精神因素:大多數學者認為,斑禿是由于憂慮或精神刺激、環境的變化所致。
(2)神經因素:由于植物神經或中樞神經障礙所致。斑禿可在腦震蕩、外傷后發生或加重。有學者研究發現,斑禿患者的腦電圖異常率特別高。另據觀察,有80%斑禿患者有腦血流圖異常,頭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緊張,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毛細血管持續性收縮,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環障礙,毛根種子層的細胞功能減退而發病。
(3)遺傳:有斑禿家庭史者約占10%~20%,除母女同患外,還可能發生在雙胞胎。
(4)內分泌異常:甲狀腺疾患合并斑禿者特別多,其中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關系更為密切。婦女在妊娠時,斑禿往往會自愈,但在分娩后脫發又可復發,估計這與激素有關。
(5)免疫功能低下:一些因免疫系統障礙而致的疾病,如尋常性白斑、糖尿病、惡性貧血、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特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常伴有斑禿的發生。英國學者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白細胞吞噬功能低下,并往往合并自身免疫疾患。美國一學者1977年就發現,斑禿患者末梢血管中的T淋巴細胞顯著減少,而它是人體細胞性免疫功能中起作用的一個系統。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斑禿患者有體液和細胞免疫以及補體系統功能的某些障礙。
(6)病灶感染:美國一學者認為,病灶感染確能引發禿發,因為細菌等的感染可導致血管發生血栓或小血管發炎,使其支配范圍的毛發由于血液供應受到障礙而發生脫發。另一學者還指出,第三臼齒阻生或根尖周圍感染的存在,應考慮為持久性斑禿的因素。
(7)傳染:有部分學者認為,斑禿可由真菌、細菌或病毒等引起。理由是斑禿可在學校宿舍、兵營中集體發病。
(8)頭皮血液供應循環不良:有人指出,如果顱骨與頭皮匹配不當,頭皮過于緊張,則會引起局部血流不暢,致使毛發因營養供給不足而易脫落,從額部發際到頭頂部易脫發。
能引起斑禿的因素很多,但其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精神因素與斑禿的發病關系密切。據統計,在發生斑禿前有確切的情緒緊張者約占半數以上,而伴有失眠、多夢者則更多。
據有關醫學專家分析,引起斑禿的精神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因素:如家庭經濟困難、生活糾紛、親人病重或傷亡、子女教育等。
(2)個人因素:如升學考試、戀愛婚姻挫折、同事矛盾、受刑事處分、思念親友等。
(3)疾病因素:如身患惡疾絕癥、癱瘓、肢殘、失明等。
(4)工作因素:如公務繁忙、旅差奔波、工作緊張等。
精神因素是如何引起斑禿的呢?醫學家經過分析,推斷出這么一個原理:當人們受到各種精神因素刺激,在情緒性應激狀態下,機體的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免疫系統功能降低,導致體表毛發生長出現暫時性抑制,使毛發的生長基地——毛乳頭出現一時性的血液循環量減少,局部缺血、缺氧,毛發生長所需的養料不足,毛乳頭萎縮,于是便發生了脫發。
醫學專家還發現,脫發患者有較突出的個性特征,41%以上的患者屬內向和不穩定性格。他們常表現為孤僻、沉默寡言,為人冷漠、多愁善感、喜怒無常,易沮喪、失眠、激動,對各種刺激易產生強烈的焦急情緒。研究還發現內向個性者發生斑禿的機率比穩定個性者高一倍。近一年內曾受心理社會因素刺激者,患斑禿的機會比未受刺激高3倍以上,以致于有人把斑禿也稱為“心因性禿發”。據分析,性格內向的人,其基礎腦血流長期保持在較恒定的水平,即使在外界經常刺激下,腦血流也無明顯增加,這就可能造成大腦皮質相對缺血,頭皮毛囊的營養相對缺乏,進而引發脫發。
心理、家庭、社會因素可使人體處于緊張狀態,從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反應。這些反應反復或長期存在,就會損害機體的防御系統,再加上個性特征、遺傳傾向和免疫系統異常的影響,就可能發生斑禿。
據統計,斑禿多發生于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這可能是年輕人剛走上社會,面臨生活、工作、學習、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神經系統不夠穩定,對挫折、困難的承受能力較差,容易受到精神創傷,引起免疫、內分泌等系統功能紊亂而致病。
對于輕癥斑禿(脫發斑似拇指頭大小,數目在1~3個,脫發斑邊緣毛發附著堅牢)可以采用局部治療,包括:局部封閉、針刺療法、冷凍及外用藥物療法。
(1)封閉療法:用醋酸確炎舒松A(3~5毫克/毫升)與2%利多卡因混懸液于脫發斑處行分點、扇形封閉注射,每周1次,一般1~2周內即可控制病情,逐步長出新發。
(2)針刺療法:取腎俞、肝俞、太溪、三陰交,配以血海、膈俞。毫針刺,用補法,或在局部用七星針叩打法。
又方:局部先用生姜或生蒜擦拭,再用七星針叩打脫發處皮膚,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方義:腎俞、太溪補腎氣、益腎水:肝俞調補肝氣;三陰交補三陰經之陰液;血液、膈俞活血補血。
按辨證取穴,血虛型取肝、腎兩俞及足三里;血熱型取風池、血海、足三里;血瘀型取太沖、內關、外關、三陰交、肺俞,局部配合梅花針叩擊,每日1次。
(3)淺低溫液氮冷凍治療:淺低溫液氮冷凍能使脫發區局部反復受到寒冷刺激,該刺激通過神經傳導,可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并反射作用于植物神經,促使皮膚血管的舒縮,毛囊血液供應增加,改善局部營養,促進毛發生長,且冷凍療法有增進免疫的作用。
具體方法是:用液氮棉簽涂搽脫發區,使局部出現薄霜,待自然融化后再重復2~3次,至明顯潮紅為止,每周1次,4次為一療程,痊愈率可達93.2%。有效率為100%。經冷凍后重新生長的毛皮為粗而黑的正常毛發。實踐證明該法可刺激色素細胞合成大量的黑色素。
斑禿,會一次掉很多頭發,成片的。
多數為一過性的,4—6個月一般都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