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左歸丸
2017-05-04
來源:網(wǎng)絡(luò)
主題: 左歸丸
左歸丸是明代張景岳所制,由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版膠組成。功用滋培腎陰、補養(yǎng)精血。筆者以其方運用在老年病治療上,效果理想,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 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
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 疾病 ,患者以反復(fù)咳嗽、咯痰、氣喘為主癥。病勢纏綿反復(fù),每因外感、勞累加重。且多伴有畏寒、易感冒、動則氣促,甚則面黯唇紺、面目四肢浮腫等癥。中醫(yī)認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 腎虛 則肺氣不斂,上逆而咳、喘。雖挾痰濁內(nèi)雍標實之癥,仍以肺腎兩虛為本。治療宜 補腎 納氣為主,兼化痰宣肺。藥用左歸丸加冬花、紫菀、杏仁之屬。
例1,男,72歲,2001年1月10日初診。反復(fù)咳喘20年,痰白稠難咯,乏力氣短,活動尤甚,畏寒肢冷,腰以下甚,易感冒,每因天氣變化癥狀加重,近3年每年有4~5次急性發(fā)作,需注射抗生素7~10天方可緩解。平素口干,喜溫飲,但不受溫補,略食面包餅干即見咽痛、口腔潰瘍。舌紅,苔薄黃干,脈細,寸浮而尺弱。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診斷:肺脹。辨證為肺腎兩虛。擬方:熟地10g,山藥15g,枸杞10g,山茱萸肉10g,川牛膝10g,菟絲子15g,鹿角膠10g,龜版膠10g,冬花15g,黃柏10g,五味子15g,肉桂3g,防風(fēng)10g。服藥5劑,口干畏寒、乏力氣短減輕。舌苔轉(zhuǎn)薄白。原方去黃柏、肉桂,加桑白皮10g,黨參20g,連服10劑,諸癥明顯改善,咳喘減輕,痰少易出。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復(fù)加北芪15g,服藥15劑,諸癥基本緩解。復(fù)予左歸丸原方作湯劑間斷服用,隨診2年,病情穩(wěn)定,未有咳喘急性發(fā)作。
2 高血壓 病
高血壓病多以頭痛頭暈為主癥,臨床報道辨證多從肝而論。老年人因動脈硬化血管彈性差,多表現(xiàn)為脈壓差大或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降壓藥效果較差,患者除有頭痛頭暈外,伴有視物不清、記憶力減退、耳鳴、夜尿多等癥。中醫(yī)認為,腎主髓,腦為髓海,腎虧則髓海不充,清竅失養(yǎng),不榮則痛;而腎虛水不涵木,肝陽易亢,風(fēng)陽上擾而見頭暈。治療宜補腎填精為法。
例2,男,85歲,1999年5月20日初診。反復(fù)頭痛頭暈15年,每因激動、生氣誘發(fā),發(fā)作時伴目眩,手足發(fā)麻,血壓可達210/95mmHg,含服心痛定后血壓180/85mmHg。頭痛頭暈不減。平時口服尼莫地平,血壓150~170/70~85mmHg,如服其他降壓藥收縮壓低于140mmHg,則感頭暈如坐舟車、乏力。舌紅,苔白厚,脈弦大,尺部重按無力。測血壓185/85mmHg,心率88次/min,律齊。中醫(yī)診為 “眩暈”,辨證“肝腎不足,風(fēng)陽上擾”。方藥: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0g,山茱萸肉15g,川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鉤藤15g,僵蠶10g,旋覆10g,竹茹10g,石決明30g。服5劑,頭痛頭暈緩解,血壓150/80mmHg,訴耳鳴,夜尿頻(4~5次),腰膝無力,頭腦不清醒感,舌紅,苔白而干,脈弦軟。方藥: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0g,山茱萸肉15g,川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鹿角膠10g,桑椹子15g,桑螵蛸10g,黃精10g,磁石30g。服藥10劑,諸癥緩解,唯留頭腦不清醒感,血壓波動在135~150/65~85mmHg之間。繼予第二方口服1個月,自訴神清目健,精力充沛,無頭痛頭暈發(fā)作。血壓波動在130~150/65~85mmHg之間。囑其調(diào)暢情志,勿生氣激動。隨訪1年,血壓平穩(wěn),無頭痛頭暈等癥狀發(fā)生。
3 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氏病多發(fā)于老年人,以手足震顫為主證,自主活動減少,甚則不能自理,西藥安坦只能減輕癥狀不能阻止病情進展。中醫(yī)認為,“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老年人真陰虧損,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虛風(fēng)內(nèi)動,見手足震顫。治療宜補腎填精、養(yǎng)陰熄風(fēng)為法。
例3,女,80歲。1998年10月12日初診,手足震顫3年,表情呆板,語言費力,雙手系扣、執(zhí)筷等精細動作不能完成。可扶行。一直口服安坦癥狀仍遂步進展。伴腰痛,睡眠差。舌體瘦小,暗紅,苔少,脈細。中醫(yī)診為“顫證”,辨證“陰虛風(fēng)動”。擬方: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2g,山茱萸肉15g,淮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鹿角膠10g,桑椹子15g,阿膠10g,黃精10g,杜仲10g。服藥20劑,手足震顫減輕,語言流利。繼續(xù)服藥3個月,手足震顫、腰痛緩解,表情自然,睡眠改善,可完成系扣、執(zhí)筷等精細動作。原方間繼服用半年,并停服安坦,隨診3年,病情穩(wěn)定無反復(fù),生活自理。
4 骨質(zhì)疏松癥
骨質(zhì)疏松癥是每個老年人都存在的問題,它可引起身體的各部位疼痛、活動受限。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的關(guān)注,本病越來越受到重視。補鈣、激素替代等治療對已存在的骨質(zhì)疏松及其引起的疼痛效果仍不理想。中醫(yī)認為,腎主骨,生髓,年老者腎精虧虛,無以生髓養(yǎng)骨,骨髓虧虛,不榮則痛。治療仍宜從腎論治。
例4,女,89歲。1999年12月2日初診。反復(fù)腰痛20年。20年前起漸見腰痛,腰部活動受限,一直未重視。近2年疼痛加劇,天冷尤劇,嚴重時不能站立行走,服芬必得等 止痛 藥效欠佳。近3天因天氣寒冷,疼痛劇烈,須注射度冷丁方可止痛。伴惡寒、口干、納呆。X線片、CT檢查排除癌變、占位等病變。舌淡暗,舌體瘦小,苔白干,脈沉細小。中醫(yī)診斷“腰痛”,辨證“腎氣不足”。方藥: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2g,山茱萸肉15g,淮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鹿角膠10g,肉桂5g,制川烏10g,黃精10g,杜仲10g,寄生10g。服5劑,疼痛減,服 扶他林 即可止痛,無須度冷丁止痛。繼續(xù)服藥5劑,疼痛基本緩解,無需服用止痛藥,但見口干舌燥、夢多。苔薄黃。去肉桂、川烏,繼服20劑,調(diào)理善后。隨訪1年,癥狀無加重,僅有行走多后腰部酸痛,無需服用止痛藥。
5 體會
中醫(yī)理論認為,腎為水火之臟,主藏先天之精,是五臟之本,男子八八、女子七七而天癸絕,腎精虧虛,五臟失養(yǎng),陰陽失衡,百病生焉。張景岳認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陰,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陽,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并制左歸/右歸丸(飲)以體現(xiàn)其思想。左歸丸為補陰之劑,重用熟地滋腎陰養(yǎng)精血,配枸杞、山萸補肝腎、斂精氣,菟絲子、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山藥健脾固腎,龜版滋陰潛陽,鹿角膠溫陽填精。全方配伍嚴謹,陰陽兼顧,補陰為主。臨床常見老年患者均有腎虧之征,常表現(xiàn)為腎陰陽俱虛,而多有上熱下寒、虛陽上浮之象。左歸丸靈活運用正可陰陽兩補,從而緩解病情。
左歸丸是明代張景岳所制,由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版膠組成。功用滋培腎陰、補養(yǎng)精血。筆者以其方運用在老年病治療上,效果理想,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 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
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 疾病 ,患者以反復(fù)咳嗽、咯痰、氣喘為主癥。病勢纏綿反復(fù),每因外感、勞累加重。且多伴有畏寒、易感冒、動則氣促,甚則面黯唇紺、面目四肢浮腫等癥。中醫(yī)認為,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納氣, 腎虛 則肺氣不斂,上逆而咳、喘。雖挾痰濁內(nèi)雍標實之癥,仍以肺腎兩虛為本。治療宜 補腎 納氣為主,兼化痰宣肺。藥用左歸丸加冬花、紫菀、杏仁之屬。
例1,男,72歲,2001年1月10日初診。反復(fù)咳喘20年,痰白稠難咯,乏力氣短,活動尤甚,畏寒肢冷,腰以下甚,易感冒,每因天氣變化癥狀加重,近3年每年有4~5次急性發(fā)作,需注射抗生素7~10天方可緩解。平素口干,喜溫飲,但不受溫補,略食面包餅干即見咽痛、口腔潰瘍。舌紅,苔薄黃干,脈細,寸浮而尺弱。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診斷:肺脹。辨證為肺腎兩虛。擬方:熟地10g,山藥15g,枸杞10g,山茱萸肉10g,川牛膝10g,菟絲子15g,鹿角膠10g,龜版膠10g,冬花15g,黃柏10g,五味子15g,肉桂3g,防風(fēng)10g。服藥5劑,口干畏寒、乏力氣短減輕。舌苔轉(zhuǎn)薄白。原方去黃柏、肉桂,加桑白皮10g,黨參20g,連服10劑,諸癥明顯改善,咳喘減輕,痰少易出。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復(fù)加北芪15g,服藥15劑,諸癥基本緩解。復(fù)予左歸丸原方作湯劑間斷服用,隨診2年,病情穩(wěn)定,未有咳喘急性發(fā)作。
2 高血壓 病
高血壓病多以頭痛頭暈為主癥,臨床報道辨證多從肝而論。老年人因動脈硬化血管彈性差,多表現(xiàn)為脈壓差大或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降壓藥效果較差,患者除有頭痛頭暈外,伴有視物不清、記憶力減退、耳鳴、夜尿多等癥。中醫(yī)認為,腎主髓,腦為髓海,腎虧則髓海不充,清竅失養(yǎng),不榮則痛;而腎虛水不涵木,肝陽易亢,風(fēng)陽上擾而見頭暈。治療宜補腎填精為法。
例2,男,85歲,1999年5月20日初診。反復(fù)頭痛頭暈15年,每因激動、生氣誘發(fā),發(fā)作時伴目眩,手足發(fā)麻,血壓可達210/95mmHg,含服心痛定后血壓180/85mmHg。頭痛頭暈不減。平時口服尼莫地平,血壓150~170/70~85mmHg,如服其他降壓藥收縮壓低于140mmHg,則感頭暈如坐舟車、乏力。舌紅,苔白厚,脈弦大,尺部重按無力。測血壓185/85mmHg,心率88次/min,律齊。中醫(yī)診為 “眩暈”,辨證“肝腎不足,風(fēng)陽上擾”。方藥: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0g,山茱萸肉15g,川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鉤藤15g,僵蠶10g,旋覆10g,竹茹10g,石決明30g。服5劑,頭痛頭暈緩解,血壓150/80mmHg,訴耳鳴,夜尿頻(4~5次),腰膝無力,頭腦不清醒感,舌紅,苔白而干,脈弦軟。方藥: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0g,山茱萸肉15g,川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鹿角膠10g,桑椹子15g,桑螵蛸10g,黃精10g,磁石30g。服藥10劑,諸癥緩解,唯留頭腦不清醒感,血壓波動在135~150/65~85mmHg之間。繼予第二方口服1個月,自訴神清目健,精力充沛,無頭痛頭暈發(fā)作。血壓波動在130~150/65~85mmHg之間。囑其調(diào)暢情志,勿生氣激動。隨訪1年,血壓平穩(wěn),無頭痛頭暈等癥狀發(fā)生。
3 帕金森氏病
帕金森氏病多發(fā)于老年人,以手足震顫為主證,自主活動減少,甚則不能自理,西藥安坦只能減輕癥狀不能阻止病情進展。中醫(yī)認為,“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老年人真陰虧損,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虛風(fēng)內(nèi)動,見手足震顫。治療宜補腎填精、養(yǎng)陰熄風(fēng)為法。
例3,女,80歲。1998年10月12日初診,手足震顫3年,表情呆板,語言費力,雙手系扣、執(zhí)筷等精細動作不能完成。可扶行。一直口服安坦癥狀仍遂步進展。伴腰痛,睡眠差。舌體瘦小,暗紅,苔少,脈細。中醫(yī)診為“顫證”,辨證“陰虛風(fēng)動”。擬方: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2g,山茱萸肉15g,淮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鹿角膠10g,桑椹子15g,阿膠10g,黃精10g,杜仲10g。服藥20劑,手足震顫減輕,語言流利。繼續(xù)服藥3個月,手足震顫、腰痛緩解,表情自然,睡眠改善,可完成系扣、執(zhí)筷等精細動作。原方間繼服用半年,并停服安坦,隨診3年,病情穩(wěn)定無反復(fù),生活自理。
4 骨質(zhì)疏松癥
骨質(zhì)疏松癥是每個老年人都存在的問題,它可引起身體的各部位疼痛、活動受限。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的關(guān)注,本病越來越受到重視。補鈣、激素替代等治療對已存在的骨質(zhì)疏松及其引起的疼痛效果仍不理想。中醫(yī)認為,腎主骨,生髓,年老者腎精虧虛,無以生髓養(yǎng)骨,骨髓虧虛,不榮則痛。治療仍宜從腎論治。
例4,女,89歲。1999年12月2日初診。反復(fù)腰痛20年。20年前起漸見腰痛,腰部活動受限,一直未重視。近2年疼痛加劇,天冷尤劇,嚴重時不能站立行走,服芬必得等 止痛 藥效欠佳。近3天因天氣寒冷,疼痛劇烈,須注射度冷丁方可止痛。伴惡寒、口干、納呆。X線片、CT檢查排除癌變、占位等病變。舌淡暗,舌體瘦小,苔白干,脈沉細小。中醫(yī)診斷“腰痛”,辨證“腎氣不足”。方藥: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2g,山茱萸肉15g,淮牛膝20g,菟絲子15g,龜版膠10g,鹿角膠10g,肉桂5g,制川烏10g,黃精10g,杜仲10g,寄生10g。服5劑,疼痛減,服 扶他林 即可止痛,無須度冷丁止痛。繼續(xù)服藥5劑,疼痛基本緩解,無需服用止痛藥,但見口干舌燥、夢多。苔薄黃。去肉桂、川烏,繼服20劑,調(diào)理善后。隨訪1年,癥狀無加重,僅有行走多后腰部酸痛,無需服用止痛藥。
5 體會
中醫(yī)理論認為,腎為水火之臟,主藏先天之精,是五臟之本,男子八八、女子七七而天癸絕,腎精虧虛,五臟失養(yǎng),陰陽失衡,百病生焉。張景岳認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陰,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陽,則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并制左歸/右歸丸(飲)以體現(xiàn)其思想。左歸丸為補陰之劑,重用熟地滋腎陰養(yǎng)精血,配枸杞、山萸補肝腎、斂精氣,菟絲子、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山藥健脾固腎,龜版滋陰潛陽,鹿角膠溫陽填精。全方配伍嚴謹,陰陽兼顧,補陰為主。臨床常見老年患者均有腎虧之征,常表現(xiàn)為腎陰陽俱虛,而多有上熱下寒、虛陽上浮之象。左歸丸靈活運用正可陰陽兩補,從而緩解病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