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口服液追根溯源
2017-05-09
來源:網絡
在中國藥典2005版里,記載著一個不平常的藥物——藿香正氣口服液。藥典所收載藥物雖然有很多,但能稱得上經典、并且能夠流傳千古的藥物卻并不多見。藿香正氣口服液,正是這樣一個堪稱藥中圣品的經典。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藿香正氣散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有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作證,有在歷史長河中曾經為藿香正氣所迷醉的一代又一代智者的作證。千年一方,一脈相承到今天,而且愈來愈顯現出它那圣潔的光輝、迷人的神采。
歷史回溯到近一千年前的宋代。當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還處于蒙昧的黑暗之中時,文明之光在東方一燭獨明。在明代以前,中華民族都行走在人類文明的最前列,唐宋時代更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中醫藥學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成方制劑應用越來越多,并且逐漸普遍化和標準化。宋代給中華民族、給全人類留下的寶貴財產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值得大書一筆。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 其所選方劑大都經過長期的臨床驗證,很有療效,而其推廣方式又有官方的行政手段,所以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個方劑,名為“藿香正氣散”。有人考證了藿香正氣散名稱的來源,其中一種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在當時,宋朝的國都汴京位于我國中原地帶的開封,而江南地區還是原始蠻夷邊遠地區,很多地方沒有開發。江南氣溫高、潮濕多雨,大面積森林、荒野中的暑濕“瘴氣”非常濃重。宋朝士兵在征討南方的行軍作戰過程中,來自北方的這些士兵本身就不適應南方的潮熱氣候,再加上惡劣的“瘴氣”熏染,很多人便出現胸悶、頭暈吐瀉等中暑、水土不服以及流行病的情況。由于當地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隨身攜帶一種叫藿香的野生植物來防止被“瘴氣”熏倒,以保持自己的清醒,宋朝的軍醫們便也使用藿香配置方劑來治療病倒的士兵,發現治療效果很好。于是便在軍中流行開來。所以至今在香港、東南亞還可以買到有與藿香正氣散組方差不多成藥的“行軍散”,可能就是紀念藿香正氣散起源于軍中這一經歷。記載于方書時,以中醫正能驅邪的理論,使人染病的這種暑濕之“瘴氣”是一種邪氣,而藿香方藥可用于驅除和壓制這種邪氣,于是,藿香正氣中的“正氣”二字便也由此而來。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關“藿香正氣散”記載原文如下“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并宜治之。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半夏曲 白術 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兩 藿香(去土)、三兩 甘草(炙)二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
原文字數不多,卻把主治、組方、制法、服法說得很清楚。從這段不過數十字的功效表述中,幾乎所有在這段描述中提及的功效都在歷代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甚至也得到了現代藥理和臨床的反復驗證。值得深思的是沒有具體表述卻留下了極大空間的“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的“五、七、八”這類虛指的功能描述。后世人們編撰方書,總會加上自己的體會,愈積愈多,對它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但是真正能夠全面認識它并且全面地用好它,把它在防病治病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卻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經歷千年,200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收載的“藿香正氣口服液”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正氣散”正體現了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歷史上先后記載和使用過的中醫方藥數以萬計,藿香正氣方藥正是經歷了漫長歷史的驗證之后流傳至今并且注定還會大放異彩的一個與眾不同的方藥。
收載于《局方》既是對藿香正氣方療效的肯定,確立了它作為中國圣藥的最早地位,也極大地推動了藿香正氣方的廣泛應用。從此后習醫者沒有不知道、不使用藿香正氣方的。
能治病的是藥,能治一種病的是好藥,能治多種病的是靈丹妙藥,能治多種病并且不知道它還有多大能耐的是——圣藥。
對于救人無數、福澤眾生的圣藥,我們既心懷感激更孜孜以求。藿香正氣方藥,能夠名副其實地擔當圣藥之名。隨著歷史的演進,人類 疾病 譜的變化、人類面臨各種 健康 問題也不期而至。藿香正氣方藥,卻在不斷展示它高深神秘,不斷給人們一個又一個意外的驚喜
在衛生部發布的《人禽流感診療方案》中,藿香正氣丸(膠囊)是十余個衛生部指定的禽流感治療成藥之一;
在中華醫學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接受衛生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委托,組織有關專家撰寫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診療方案》中,藿香正氣口服液(或膠囊)是為數極少的用于治療非典的中成藥之一;
藿香正氣口服液,據藥理和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可作為治療毒品戒斷綜合癥的有效藥物;
藿香正氣類成藥是使用最多的胃腸道藥物之一;
藿香正氣類成藥是使用最多的解暑藥物之一;
藿香正氣方藥是應用最廣泛的治療各種現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西醫無藥可治的病的有效方藥。
藿香正氣方是治療病種和類別最多的成藥方劑之一。內外婦兒無所不包,所涉及治療的疾病和癥狀名稱數以百計。
這里是一份筆者從公開發表或出版的800余篇臨床研究文獻中藿香正氣方藥(包括藿香正氣各種成方劑型、少數為藿香正氣主方臨證加減)所涉及治療疾病和癥狀的簡要統計,藿香正氣方藥有良好療效并且優于對照治療方法,各系統疾病中,每一病種或癥狀的臨床研究報告涉及病例從數例到數千例不等:
1、 胃腸道及消化系統疾病:口臭、口炎、口瘡、黑苔、頑固復發性口腔潰瘍(阿弗他潰瘍)、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腸炎、夏季急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急慢性結腸炎、慢性腸炎、腸麻痹、功能性消化不良、幼兒腹痛、小兒再發性腹痛(又稱腸痙攣)、嬰幼兒重癥肺炎所致胃腸衰竭、胃腸動力障礙、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 糖尿病 胃輕癱、腸梗阻、胃腸型感冒、腸易激惹綜合征、胃腸道脹氣、惡心、嘔吐、腹瀉、急重癥寒濕型泄瀉、嬰幼兒腹瀉(單純性消化不良)、嬰幼兒秋季腹瀉、夏季腹瀉、小兒濕熱型泄瀉、小兒水瀉、頑固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便秘、習慣性便秘、腸癰術后便秘、胃神經官能癥、惡阻(包括妊娠惡阻)、其他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胃痛、慢性淺表胃炎、氣滯胃痛、手術后脹氣、老年性腹脹、一氧化碳所致消化道反應、脂肪肝、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膽石癥感染、陽黃癥、膽囊炎、梅核氣、咽異感癥、咽炎(急性炎癥或慢性炎癥急性發作)、暈車暈船、水土不服、遺尿、濕阻
2、感冒及呼吸系統疾病:風寒感冒、感冒夾濕、低熱、發熱、暑季發熱、高熱不退、膀胱癌術后高熱、流行性感冒、小兒感冒、流涎、咳嗽、 哮喘 、久喘、慢性支氣管炎、頑固噯氣、急性 鼻炎 、慢性鼻炎急性發作、風濕頭痛,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4、心血管系統疾病:冠心病心絞痛、低鉀血癥
5、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阿片戒斷綜合癥、海洛因依賴脫毒后稽延癥、頑固失眠、嗜睡、美尼爾氏癥、毒品戒斷綜合癥、癲狂、眶上神經痛、血管神經性頭痛
6、皮膚及外科疾病:癬病、頭癬、足癬、體癬、手癬、夏季皮炎、腳氣病、灰指甲、痱子、癰癤、瘙癢、男女外陰瘙癢、復發性口瘡、帶狀皰疹、凍傷、濕疹、陰囊濕疹、嬰兒濕疹、神經性皮炎、尿布皮炎、結節性癢疹、汗疹、蚊蟲咬傷、肛門濕疹、痔瘡、肩周炎、腰痛
7、過敏性疾病|:氨芐青霉素過敏性藥疹、第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蕁麻疹、過敏性鼻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特發性水腫、消化道過敏反應、支氣管哮喘、慢性蕁麻疹
8、中毒性疾病:酸中毒(急性胃腸炎失水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性腎炎尿毒癥酸中毒)、農藥中毒、魚膽中毒、亞硝酸鹽中毒、急性食物中毒、急性酒精中毒、
9、“現代文明”病:空調癥、大棚癥(在塑料大棚內勞作所致頭痛、頭暈等)、
10、 婦科 疾病:外陰炎及陰道炎、 月經失調、 經行泄瀉、帶下、子宮肌瘤術后食欲不振
11、其他:治療氨芐青霉素過敏性藥疹、化療綜合征、腸道 腫瘤 化療后出現的毒副反應、
12、時令疾病:春季結膜炎、中暑、濕溫病
常服藿香正氣,能得百毒難侵之身。不管SARS還是禽流感,不管是海洛因還是阿片,不管是古代我們所不知曉的疾病,還是未來會出現的我們難以預見的疾病,我們都有理由相信,藿香正氣方藥不僅是胃腸藥物的圣品,也是護佑人類健康的永遠的天使。
為什么一個方藥可以治療這么多種疾病?這正是中醫藥學的精華——整體觀念和辯證施治的體現。西醫治病,著眼點在病,一定要在器官、組織、細胞甚至分子水平把病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微觀世界里探求生命和疾病的秘密。中醫治病,著眼點在人,看人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狀態,從宏觀上把握疾病防治,重在人自身狀態的調整 、重在糾正人自身生理功能的陰差陽錯。 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是人體生命過程必須與環境的能量與物質交換過程。胃為脾之腑,是有形的消化系統。脾多為濕困,脾氣宜升而不升,胃氣宜降而不降,由此導致升降失衡,直接表現是胃腸道的紊亂和病變,間接表現則是人體多個系統的失調和病變,百病由此而生。
藿香正氣方的核心,就是主要針對“濕”與“暑”邪,燥濕祛暑,早就有“暑濕圣藥”之稱。“暑”“濕”的概念不是指具體的某一種致病因子,而是各種致病因子的概括性概念。盡管致病因子會變化、會變異,但針對人體來說,它們都是“邪氣”,可能致人生病。古代的病毒也許與今天不同,而“暑”“濕”之邪所致人的病患,也各種各樣。所以,藿香正氣方藥就可能對各種涉及疾病發揮治療作用了。
藿香正氣以藥之正氣、祛暑濕之邪氣、扶人體之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以主藥藿香冠名,藿香有“祛暑圣藥”之稱,《刪補名醫方論》說:“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正不正之氣也”。一身正氣,統領全方,表里雙解、內外兼治。方中茯苓,是“除濕圣藥”(《 用藥 心法》),有白術(蒼術)、厚樸、半夏燥濕健脾,大腹皮、陳皮理氣寬中除濕健脾,藿香、紫蘇、白芷祛風發散表邪、芳香化濕而行脾之氣,甘草和胃健脾。縱觀整個方藥組成,以多重藥物組合構建護衛脾胃功能的屏障,糾正升降失衡的脾胃功能,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運化功能恢復正常。藿香正氣的組方精當,十來味藥中互相交錯成近二十組相輔相成的“藥對”,充分體現了組方的中醫系統層次思想,整體功能大大地大于了部分之和。藿香正氣方藥正是這樣圍繞著人體健康的后天之本做足了文章。盡管最初的擬方者已難以準確考證,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并不僅僅是理論的產物而是實踐的真知。藿香正氣方藥完全體現了根植于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中醫學的思想精華,應該是對藿香正氣方理、方法的恰當評價,這也是歷經千年的經典的魅力。
從對藿香正氣方藥的方理和方法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藿香正氣所正之“氣”,直接來說是后天之本的脾胃之氣,所以本方藥乃胃腸藥物之圣品。通過正脾之氣,心肝肺腎四臟之氣才有源源不斷的供養,生命之元氣才有繼續的理由。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種疾病都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方藥來治療的道理。因為藿香正氣方藥并不僅僅是針對某種疾病、或某種簡單的癥候,它是抓住脾胃這個根本,所牽涉的疾病自然就有很多了。
對藿香正氣方藥的成分分析表明,其所含有的具有各種生理活性或藥理作用的物質有6大類數百種,這相對于用單一成分治療疾病的西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龐大的陣列。它們主要有:
6、其他類:脂肪酸、香豆素、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等
現代藥理研究藿香正氣方藥的藥理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本方組成藥藿香、紫蘇、茯苓、生姜、白術、陳皮,厚樸、甘草等均有健胃祛風,抑制胃腸道運動或解痙作用;生姜、半夏還有鎮吐作用。本方具有顯著的解痙作用,故用于胃腸痙攣性疼痛,能起到迅速解痙 止痛 的效果。
主藥藿香含豐富揮發油,具有顯著的抗菌防腐作用,還從藿香中分離出一種黃酮成分,能抑制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鼻病毒的生長繁殖。紫蘇、陳皮也富含揮發油而具有抗菌殺毒作用,厚樸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藿香酮為抗菌防腐主要成分,極微量即有效。經實驗本方藥對多種細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藿香正氣散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有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作證,有在歷史長河中曾經為藿香正氣所迷醉的一代又一代智者的作證。千年一方,一脈相承到今天,而且愈來愈顯現出它那圣潔的光輝、迷人的神采。
歷史回溯到近一千年前的宋代。當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還處于蒙昧的黑暗之中時,文明之光在東方一燭獨明。在明代以前,中華民族都行走在人類文明的最前列,唐宋時代更是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中醫藥學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成方制劑應用越來越多,并且逐漸普遍化和標準化。宋代給中華民族、給全人類留下的寶貴財產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值得大書一筆。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 其所選方劑大都經過長期的臨床驗證,很有療效,而其推廣方式又有官方的行政手段,所以對后世的影響很大。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個方劑,名為“藿香正氣散”。有人考證了藿香正氣散名稱的來源,其中一種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在當時,宋朝的國都汴京位于我國中原地帶的開封,而江南地區還是原始蠻夷邊遠地區,很多地方沒有開發。江南氣溫高、潮濕多雨,大面積森林、荒野中的暑濕“瘴氣”非常濃重。宋朝士兵在征討南方的行軍作戰過程中,來自北方的這些士兵本身就不適應南方的潮熱氣候,再加上惡劣的“瘴氣”熏染,很多人便出現胸悶、頭暈吐瀉等中暑、水土不服以及流行病的情況。由于當地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隨身攜帶一種叫藿香的野生植物來防止被“瘴氣”熏倒,以保持自己的清醒,宋朝的軍醫們便也使用藿香配置方劑來治療病倒的士兵,發現治療效果很好。于是便在軍中流行開來。所以至今在香港、東南亞還可以買到有與藿香正氣散組方差不多成藥的“行軍散”,可能就是紀念藿香正氣散起源于軍中這一經歷。記載于方書時,以中醫正能驅邪的理論,使人染病的這種暑濕之“瘴氣”是一種邪氣,而藿香方藥可用于驅除和壓制這種邪氣,于是,藿香正氣中的“正氣”二字便也由此而來。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關“藿香正氣散”記載原文如下“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并宜治之。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半夏曲 白術 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兩 藿香(去土)、三兩 甘草(炙)二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
原文字數不多,卻把主治、組方、制法、服法說得很清楚。從這段不過數十字的功效表述中,幾乎所有在這段描述中提及的功效都在歷代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甚至也得到了現代藥理和臨床的反復驗證。值得深思的是沒有具體表述卻留下了極大空間的“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的“五、七、八”這類虛指的功能描述。后世人們編撰方書,總會加上自己的體會,愈積愈多,對它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但是真正能夠全面認識它并且全面地用好它,把它在防病治病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卻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經歷千年,200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收載的“藿香正氣口服液”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正氣散”正體現了一脈相承的淵源關系。歷史上先后記載和使用過的中醫方藥數以萬計,藿香正氣方藥正是經歷了漫長歷史的驗證之后流傳至今并且注定還會大放異彩的一個與眾不同的方藥。
收載于《局方》既是對藿香正氣方療效的肯定,確立了它作為中國圣藥的最早地位,也極大地推動了藿香正氣方的廣泛應用。從此后習醫者沒有不知道、不使用藿香正氣方的。
能治病的是藥,能治一種病的是好藥,能治多種病的是靈丹妙藥,能治多種病并且不知道它還有多大能耐的是——圣藥。
對于救人無數、福澤眾生的圣藥,我們既心懷感激更孜孜以求。藿香正氣方藥,能夠名副其實地擔當圣藥之名。隨著歷史的演進,人類 疾病 譜的變化、人類面臨各種 健康 問題也不期而至。藿香正氣方藥,卻在不斷展示它高深神秘,不斷給人們一個又一個意外的驚喜
在衛生部發布的《人禽流感診療方案》中,藿香正氣丸(膠囊)是十余個衛生部指定的禽流感治療成藥之一;
在中華醫學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接受衛生部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委托,組織有關專家撰寫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診療方案》中,藿香正氣口服液(或膠囊)是為數極少的用于治療非典的中成藥之一;
藿香正氣口服液,據藥理和臨床研究資料表明,可作為治療毒品戒斷綜合癥的有效藥物;
藿香正氣類成藥是使用最多的胃腸道藥物之一;
藿香正氣類成藥是使用最多的解暑藥物之一;
藿香正氣方藥是應用最廣泛的治療各種現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西醫無藥可治的病的有效方藥。
藿香正氣方是治療病種和類別最多的成藥方劑之一。內外婦兒無所不包,所涉及治療的疾病和癥狀名稱數以百計。
這里是一份筆者從公開發表或出版的800余篇臨床研究文獻中藿香正氣方藥(包括藿香正氣各種成方劑型、少數為藿香正氣主方臨證加減)所涉及治療疾病和癥狀的簡要統計,藿香正氣方藥有良好療效并且優于對照治療方法,各系統疾病中,每一病種或癥狀的臨床研究報告涉及病例從數例到數千例不等:
1、 胃腸道及消化系統疾病:口臭、口炎、口瘡、黑苔、頑固復發性口腔潰瘍(阿弗他潰瘍)、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腸炎、夏季急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急慢性結腸炎、慢性腸炎、腸麻痹、功能性消化不良、幼兒腹痛、小兒再發性腹痛(又稱腸痙攣)、嬰幼兒重癥肺炎所致胃腸衰竭、胃腸動力障礙、動力障礙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 糖尿病 胃輕癱、腸梗阻、胃腸型感冒、腸易激惹綜合征、胃腸道脹氣、惡心、嘔吐、腹瀉、急重癥寒濕型泄瀉、嬰幼兒腹瀉(單純性消化不良)、嬰幼兒秋季腹瀉、夏季腹瀉、小兒濕熱型泄瀉、小兒水瀉、頑固性腹瀉、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便秘、習慣性便秘、腸癰術后便秘、胃神經官能癥、惡阻(包括妊娠惡阻)、其他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胃痛、慢性淺表胃炎、氣滯胃痛、手術后脹氣、老年性腹脹、一氧化碳所致消化道反應、脂肪肝、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膽石癥感染、陽黃癥、膽囊炎、梅核氣、咽異感癥、咽炎(急性炎癥或慢性炎癥急性發作)、暈車暈船、水土不服、遺尿、濕阻
2、感冒及呼吸系統疾病:風寒感冒、感冒夾濕、低熱、發熱、暑季發熱、高熱不退、膀胱癌術后高熱、流行性感冒、小兒感冒、流涎、咳嗽、 哮喘 、久喘、慢性支氣管炎、頑固噯氣、急性 鼻炎 、慢性鼻炎急性發作、風濕頭痛,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4、心血管系統疾病:冠心病心絞痛、低鉀血癥
5、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阿片戒斷綜合癥、海洛因依賴脫毒后稽延癥、頑固失眠、嗜睡、美尼爾氏癥、毒品戒斷綜合癥、癲狂、眶上神經痛、血管神經性頭痛
6、皮膚及外科疾病:癬病、頭癬、足癬、體癬、手癬、夏季皮炎、腳氣病、灰指甲、痱子、癰癤、瘙癢、男女外陰瘙癢、復發性口瘡、帶狀皰疹、凍傷、濕疹、陰囊濕疹、嬰兒濕疹、神經性皮炎、尿布皮炎、結節性癢疹、汗疹、蚊蟲咬傷、肛門濕疹、痔瘡、肩周炎、腰痛
7、過敏性疾病|:氨芐青霉素過敏性藥疹、第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蕁麻疹、過敏性鼻炎血管神經性水腫、特發性水腫、消化道過敏反應、支氣管哮喘、慢性蕁麻疹
8、中毒性疾病:酸中毒(急性胃腸炎失水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性腎炎尿毒癥酸中毒)、農藥中毒、魚膽中毒、亞硝酸鹽中毒、急性食物中毒、急性酒精中毒、
9、“現代文明”病:空調癥、大棚癥(在塑料大棚內勞作所致頭痛、頭暈等)、
10、 婦科 疾病:外陰炎及陰道炎、 月經失調、 經行泄瀉、帶下、子宮肌瘤術后食欲不振
11、其他:治療氨芐青霉素過敏性藥疹、化療綜合征、腸道 腫瘤 化療后出現的毒副反應、
12、時令疾病:春季結膜炎、中暑、濕溫病
常服藿香正氣,能得百毒難侵之身。不管SARS還是禽流感,不管是海洛因還是阿片,不管是古代我們所不知曉的疾病,還是未來會出現的我們難以預見的疾病,我們都有理由相信,藿香正氣方藥不僅是胃腸藥物的圣品,也是護佑人類健康的永遠的天使。
為什么一個方藥可以治療這么多種疾病?這正是中醫藥學的精華——整體觀念和辯證施治的體現。西醫治病,著眼點在病,一定要在器官、組織、細胞甚至分子水平把病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微觀世界里探求生命和疾病的秘密。中醫治病,著眼點在人,看人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狀態,從宏觀上把握疾病防治,重在人自身狀態的調整 、重在糾正人自身生理功能的陰差陽錯。 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是人體生命過程必須與環境的能量與物質交換過程。胃為脾之腑,是有形的消化系統。脾多為濕困,脾氣宜升而不升,胃氣宜降而不降,由此導致升降失衡,直接表現是胃腸道的紊亂和病變,間接表現則是人體多個系統的失調和病變,百病由此而生。
藿香正氣方的核心,就是主要針對“濕”與“暑”邪,燥濕祛暑,早就有“暑濕圣藥”之稱。“暑”“濕”的概念不是指具體的某一種致病因子,而是各種致病因子的概括性概念。盡管致病因子會變化、會變異,但針對人體來說,它們都是“邪氣”,可能致人生病。古代的病毒也許與今天不同,而“暑”“濕”之邪所致人的病患,也各種各樣。所以,藿香正氣方藥就可能對各種涉及疾病發揮治療作用了。
藿香正氣以藥之正氣、祛暑濕之邪氣、扶人體之正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以主藥藿香冠名,藿香有“祛暑圣藥”之稱,《刪補名醫方論》說:“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正不正之氣也”。一身正氣,統領全方,表里雙解、內外兼治。方中茯苓,是“除濕圣藥”(《 用藥 心法》),有白術(蒼術)、厚樸、半夏燥濕健脾,大腹皮、陳皮理氣寬中除濕健脾,藿香、紫蘇、白芷祛風發散表邪、芳香化濕而行脾之氣,甘草和胃健脾。縱觀整個方藥組成,以多重藥物組合構建護衛脾胃功能的屏障,糾正升降失衡的脾胃功能,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運化功能恢復正常。藿香正氣的組方精當,十來味藥中互相交錯成近二十組相輔相成的“藥對”,充分體現了組方的中醫系統層次思想,整體功能大大地大于了部分之和。藿香正氣方藥正是這樣圍繞著人體健康的后天之本做足了文章。盡管最初的擬方者已難以準確考證,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并不僅僅是理論的產物而是實踐的真知。藿香正氣方藥完全體現了根植于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中醫學的思想精華,應該是對藿香正氣方理、方法的恰當評價,這也是歷經千年的經典的魅力。
從對藿香正氣方藥的方理和方法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藿香正氣所正之“氣”,直接來說是后天之本的脾胃之氣,所以本方藥乃胃腸藥物之圣品。通過正脾之氣,心肝肺腎四臟之氣才有源源不斷的供養,生命之元氣才有繼續的理由。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那么多種疾病都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方藥來治療的道理。因為藿香正氣方藥并不僅僅是針對某種疾病、或某種簡單的癥候,它是抓住脾胃這個根本,所牽涉的疾病自然就有很多了。
對藿香正氣方藥的成分分析表明,其所含有的具有各種生理活性或藥理作用的物質有6大類數百種,這相對于用單一成分治療疾病的西藥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龐大的陣列。它們主要有:
6、其他類:脂肪酸、香豆素、氨基酸及多種微量元素等
現代藥理研究藿香正氣方藥的藥理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本方組成藥藿香、紫蘇、茯苓、生姜、白術、陳皮,厚樸、甘草等均有健胃祛風,抑制胃腸道運動或解痙作用;生姜、半夏還有鎮吐作用。本方具有顯著的解痙作用,故用于胃腸痙攣性疼痛,能起到迅速解痙 止痛 的效果。
主藥藿香含豐富揮發油,具有顯著的抗菌防腐作用,還從藿香中分離出一種黃酮成分,能抑制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鼻病毒的生長繁殖。紫蘇、陳皮也富含揮發油而具有抗菌殺毒作用,厚樸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藿香酮為抗菌防腐主要成分,極微量即有效。經實驗本方藥對多種細菌、病毒有抑制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