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克腸蟲清,兒時的寶塔糖!
2017-07-06
來源:網絡
過去農村家家養孩子多,限于條件和精力,孩子養起來普遍沒有城里人家的孩子那么金貴,一般都是放養,只要沒有大礙,磕磕碰碰點沒有啥,成天在土里滾、地上爬,那更是家常便飯,不足掛齒。
也許是與農村不講究衛生有關,兒時的我們,特別容易得蛔蟲病。得了蛔蟲病,就害肚子疼,肚子疼起來,感覺有東西在里面翻攪,疼得厲害的時候,人便會躺在炕上打滾兒——這個時候,父母摸摸孩兒的肚子,“該是招蟲子了!”
那時的農村缺醫少藥。記得我村有個老中醫,名字叫劉世忠,是位個子不高、矮矮胖胖、頭發胡須稀疏,習慣戴一副圓形老花鏡,貌才有點像胡漢三樣子的老人。冬天里腳上總是穿一雙用玉米皮編的“踏拉窩兒”,走起路來總是挪動腳步,有種總也抬不起腳來的感覺,也不知是因為老邁還是因為踏拉窩兒過于沉重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模糊地記得,中醫劉世忠像是兼任村里的赤腳醫生,一個300多戶的大村,那時好像也只有他一人行醫賣藥,所以,村里的大人孩子,無論誰有個傷風感冒、咳嗽發燒,或者磕磕碰碰、皮膚生瘡,都到他家拿藥治療。他家比較窄巴,屋里,總有一股碘酒味道兒。
有一次,我也害了肚子疼。是那種沒有規律地間隔性疼痛,肚子餓了的時候疼得尤其厲害,吃點東西后疼痛就會減輕。“你肚子里有蟲子了。你餓了,肚子里沒有東西兒,蟲子也餓,它們就在你的肚子里咬你的腸子。”父母的解釋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
去劉世忠家里取來三顆寶塔糖,按照醫囑分次吃下。第二天,就會有成團的蛔蟲隨糞便排出。在排出的蛔蟲里,有些還未完全死掉。偶爾還會遇到一根蛔蟲一半蟲體排出體外,一半蟲體仍在體內,而且整條蛔蟲還在極力向體內重新垂死掙扎。這個時候,便不得不借助自己的手將蟲體拽出,那情形很是讓人尷尬甚至要吐的。
寶塔糖因為其形狀酷似寶塔而得名,有粉、黃、白等多種顏色,吃起來口感酥沙,除了有甜甜的味道兒外,還有一股特別的藥味兒。那個時候生活艱苦,也很少能吃上糖果。這種既能當糖吃又能驅蟲的寶塔糖,確是我兒時的至愛。
而今,驅蟲藥早已換成了廣譜高效的“兩片兒”——中美史克腸蟲清。僅僅兩片,服用一次,就可以祛除腸中的寄生蟲,而且藥效會把蟲體粉碎,排便時沒有異樣感覺和其他發現。現在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飲用水等比40多年前都有了明顯的改善,患寄生蟲病的人和機會越來越少。然而,40多年前流行在農村的那種五顏六色、甜甜兮兮的寶塔糖,保障了一代人的健康,保障了他們不受寄生蟲的侵害,是一代人無法抹平的記憶。
偶爾,那位已經遠走了的鄉村老中醫——劉世忠,以及他的老伴兒、他的家人,他家的那低矮的住宅,住宅里充斥的碘酒的味道兒,飄過我的腦際,飄過我的心間,讓我憶起生命最初的歲月里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兒,清晰而遙遠,溫馨而滄桑……
也許是與農村不講究衛生有關,兒時的我們,特別容易得蛔蟲病。得了蛔蟲病,就害肚子疼,肚子疼起來,感覺有東西在里面翻攪,疼得厲害的時候,人便會躺在炕上打滾兒——這個時候,父母摸摸孩兒的肚子,“該是招蟲子了!”
那時的農村缺醫少藥。記得我村有個老中醫,名字叫劉世忠,是位個子不高、矮矮胖胖、頭發胡須稀疏,習慣戴一副圓形老花鏡,貌才有點像胡漢三樣子的老人。冬天里腳上總是穿一雙用玉米皮編的“踏拉窩兒”,走起路來總是挪動腳步,有種總也抬不起腳來的感覺,也不知是因為老邁還是因為踏拉窩兒過于沉重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模糊地記得,中醫劉世忠像是兼任村里的赤腳醫生,一個300多戶的大村,那時好像也只有他一人行醫賣藥,所以,村里的大人孩子,無論誰有個傷風感冒、咳嗽發燒,或者磕磕碰碰、皮膚生瘡,都到他家拿藥治療。他家比較窄巴,屋里,總有一股碘酒味道兒。
有一次,我也害了肚子疼。是那種沒有規律地間隔性疼痛,肚子餓了的時候疼得尤其厲害,吃點東西后疼痛就會減輕。“你肚子里有蟲子了。你餓了,肚子里沒有東西兒,蟲子也餓,它們就在你的肚子里咬你的腸子。”父母的解釋不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
去劉世忠家里取來三顆寶塔糖,按照醫囑分次吃下。第二天,就會有成團的蛔蟲隨糞便排出。在排出的蛔蟲里,有些還未完全死掉。偶爾還會遇到一根蛔蟲一半蟲體排出體外,一半蟲體仍在體內,而且整條蛔蟲還在極力向體內重新垂死掙扎。這個時候,便不得不借助自己的手將蟲體拽出,那情形很是讓人尷尬甚至要吐的。
寶塔糖因為其形狀酷似寶塔而得名,有粉、黃、白等多種顏色,吃起來口感酥沙,除了有甜甜的味道兒外,還有一股特別的藥味兒。那個時候生活艱苦,也很少能吃上糖果。這種既能當糖吃又能驅蟲的寶塔糖,確是我兒時的至愛。
而今,驅蟲藥早已換成了廣譜高效的“兩片兒”——中美史克腸蟲清。僅僅兩片,服用一次,就可以祛除腸中的寄生蟲,而且藥效會把蟲體粉碎,排便時沒有異樣感覺和其他發現。現在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飲用水等比40多年前都有了明顯的改善,患寄生蟲病的人和機會越來越少。然而,40多年前流行在農村的那種五顏六色、甜甜兮兮的寶塔糖,保障了一代人的健康,保障了他們不受寄生蟲的侵害,是一代人無法抹平的記憶。
偶爾,那位已經遠走了的鄉村老中醫——劉世忠,以及他的老伴兒、他的家人,他家的那低矮的住宅,住宅里充斥的碘酒的味道兒,飄過我的腦際,飄過我的心間,讓我憶起生命最初的歲月里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兒,清晰而遙遠,溫馨而滄桑……
標簽: